语言和语言学
◆认识人类的语言
知识点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二)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
1、内容更多:
表达无极限(时间、空间),想说、可说、能说。
2、用处更大:
交际、标志、记录、思维、认知等功能。
3、能够创造:
极强的生成能力和极高的运转效率。
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确定不同的语言,首先涉及的是语言跟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
相同民族——相同语言;同一国家——同一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
犹太人的语言与民族身份;海外华人的民族身份与语言;满族与满语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
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
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三)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类型
1、语言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
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语言的类型
(1)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不同的语言,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即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根据各种语言
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来源和相似性的大小对语言进行的分类。
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
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这种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
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七、八个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区别在于是否有区分意义的声调和词的形态变化)
语族:语系的下一级叫语族,同一语族的语言不但有相同的来源,相似点也更多,如印欧语系下分印度语族、
伊朗语族、日耳曼语族等。
(2)语言的形态分类
即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主要分为两种:
①形态语(综合性语言)
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
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②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名词词形变化的“性、数、格”,突出语序和虚词;词
类与句法成分不对应。
◆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语言”和“言语”
1.言语动作、言语作品、说话工具
言语动作、言语作品统称为“言语”;说话工具则是“语言”
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
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当语言与言语对举时,语言一般是指语言系统。而在其他情况下,语言一般用于
广义。
语言系统由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构成,而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又都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语音、语义和语
汇、语法都自成系统。
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出来的话。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都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形式。
2.“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语言言语
区别
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
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
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
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
联系
一方面,语言来自言语,依存于言语。
另一方面,语言又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进行言语实践。
(二)“本体”和“外围”
语言学必须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应该区分两种语言知识。
1.语言本体知识
语言系统自身的知识,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2.语言外围知识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其他科学技术等。(长期以来语言研究大多是在为其他专业服务,而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并不那么集中和深入)
(三)“口语”和“书面语”
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口语是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
言形式。因为这两种语言形式的载体不同,形成了口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不同的表达风格。
口语和书面语就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二是指两种不同的语体风格。作为语体风
格的口语和书面语,与作为语言形式的口语和书面语是大体上对应的,而不是完全对应的。口语形式大多采用口
语体,书面语形式大多采用书面语体。但是有时口语形式采用书面语体,有时书面语形式采用口语体。
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即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人类口语的历史比书面语的历史长
得多。世界上有很多语言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但是另一方面,书面语又是口语的发展和提高。
书面语与口语总是有一定差异的,而且有时差异还较大。口语比较灵活易变,而书面语比较稳固保守,因此
在语言发展的历史上经常会出现“言文不一”的情况,汉语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文言和白话的对立就是这种情况。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语言的符号特性
(一)“能指”和“所指”
能指与所指: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意义)。
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语言是用声音即语音来代表意义即语义的,语音和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约定”和“任意”
1.“约定”是指人为的某些规定或共同认可的某些习惯。
点头——同意或认可;古代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战争信号
2.“任意”是指用什么符号表达什么意义是不需要什么道理的,只要大家都认定或习惯即可。
3.语言符号也是“约定”和“任意”的。
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如“人”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不同叫法。
(三)“不变”和“可变”
1.符号的”不变”:符号的物质实体与其所表示的意义一经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案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2.符号的“可变”:正是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不论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还是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案例:汉语中”小姐“一词的变迁
◆语言的结构特性
(一)“线性”和“离散”
语言符号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结构复杂。应从语言结构的角度看语言系统。”线性“和”离散“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重要的结构特征。
1.所谓”线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即语言符号是一个接一个出的,即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接一句话地说,不可以同时说出两个以上的字、两句以上的话。
2.所谓”离散“,是指语言符合基于线性排列的原理,又可以还原或者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符号,即说话中的”话“可以分解成”词“而这些词又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句子(话)。
(二)“层次”和“层级”
1.层次性:指整个语言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词是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句子和句子可以组合成语篇,语篇是最大的交际单位。语素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和相应的语义内容从语言系统的角度来说,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不能再分,但从语音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来说,还可以进行分解。
2.语言系统是多层级系统,包含着不同性质的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根据语言单位性质的不同,语言系统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层次——下位层和上位层。其内部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
(1)语言层级系统的下位层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层即语音层。语音层包括两个级别的语音单位:音位和音节。音位是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的上一级语音单位是音节,一个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位构成。
音节是人们能自然感知的最小语音单位。
(2)语言层级系统的上位层是语音和语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组合层。一般认为上层包括三个级别的基本语言单位:语素、词、句子。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的上一级语言单位是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由语素构成,一个或几个语素构成一个词。词的上一级语言单位是句子,句子是最小的语言交际单位,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最少要用一个句子。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一个或多个词构成一个句子。
3.语言结构中的大层级:语音、语汇、语法、语义四个子系统
(三)“组合”和“聚合”
语言系统中的符号与符号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但这些复杂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
若干较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又称线性序列关系。如“小莉喜欢看电视”这个句子由四个较小的语言单位——词组成,其中每个词都是这个句子的构成成分,各个词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
组合是有规则的:”他不来“(正确)——”来不他“(错误)
2.聚合关系
具有相同组合功能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又称联想关系。例如:
(1)老刘买菜。
(2)小王穿鞋。
(3)陈兵喝酒。
上述三个句子中,“老刘、小王、陈兵”三个语言单位有相同的组合功能,都充当主语;“买、穿、喝”也有相同的组合功能,都充当谓语;“菜、鞋、酒”也有相同的组合功能,都充当宾语。那么,“老刘、小王、陈兵”之间,“买、穿、喝”之间,“菜、鞋、酒”之间,都有聚合关系。
具有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之间,一般能互相替换。如上述例子中的“老刘、小王、陈兵”,都可互相替换。
具有相同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就构成某种聚合类,即功能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