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语言识别 >> 语言识别市场 >> 正文 >> 正文

如何摆脱信息茧房

来源:语言识别 时间:2024/12/8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下次只能光看不点了我才夹一筷子,给我推送一桌子”。早上好王先生:您的体温是38.3摄氏度,医院检查;昨天晚上您睡6个小时35分钟,当中醒来3次;其中深度睡眠时间2个小时30分钟,最近注意各项指标.......上述声音来自我家智能管控系统和手环的反馈,好像把我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又窃喜又忧愁,为什么?窃喜的是我可以随时知道身体数据,及时调整状态;忧愁的是“我对智能系统的依赖慢慢丧失某些大脑能力”,事情只是如此简单吗?不是的。如果我告诉你,除书和电影外,我们的职业和人生选择都被塞进可被预知的黑匣子中,你会相信吗?也许多数人对这句话有些茫然,不妨来具体说下:不仅是青年,现在的老人和孩子在闲暇时都喜欢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形容难听点是“像中毒了一样”。大量的信息流平台正在通过算法偏好来迎合我们,向自身投喂相似的内容,它会造成什么影响呢?一方面会让自身固定在某个信息圈子中难以逃出,它持续强化你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最后形成价值观。另一方面信息堆积越多,注意力就越难以集中在那些复杂的问题上,造成判断力下降,怎么办?除此外,身边的一切智能设备仿佛也都在尝试主动为你“提供服务”,这不是坏事;但有一些会让我们在不知觉中陷入信息茧房,不妨重新认识下它。信息茧房我们先来看看它的由来。年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CassR.Sunstein)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此概念,并针对内容做出分析和讨论,具体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地被自身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生活桎梏于像蚕丝般一样的「茧房」中的现象。这个词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一本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必读的书籍,美国计算机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它为什么这么厉害呢?要知道,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兴起互联网创业大潮,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们纷纷有机遇来临,但对能否把握住这份机遇却心存忐忑,它的出现犹如“盲人指路”,被奉为互联网时代的「指路圣经」。令人惊讶的是:25年后的今天再打开书中多半描述已经成为现实,主要围绕三个阶段的预言:1)从原子到比特,2)代理人界面,3)后信息时代第一阶段:我想,上过初中三年级的人应该都熟悉,在化学中原子是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如果你不懂没关系,可以用文科的方式理解: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组合后构成分子,分子就像瓦砖,堆成各种物质。它也是人类最经典且使用最广泛的基础假设,用来精准的解释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力学、光学、量子学等多方面的问题,甚至还能解释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等等。而在尼葛洛庞帝看来,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信息都是以「原子」的形式呈现,例如:录像带、杂志、报纸、和书籍,长期以来大家对此也习以为常。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即时的电子数据传输就会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我们进而进入比特(binarydigit,简称BIT)组成的世界。原因在于信息是最小单位,它没有重量能以光速方式快速传播,并且无成本拷贝并不会被区域所隔。这种新的方式能帮助信息摆脱时空的限制,成为全球共享资源,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便利,同时也能促进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第二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计算机学界还是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天下时,尼葛洛庞帝召集一帮各领域专家创立家「媒体实验室」的机构,聚焦研究人机互动。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如何使用它”并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