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语言识别 >> 语言识别市场 >> 正文 >> 正文

文创最强洗稿者不仅不是人还把图灵

来源:语言识别 时间:2024/11/7
洗稿的边界在哪?或许在于洗稿者到底是把信息变成了自己成长的“饲料”,还是将若干信息剪裁成了不易被察觉的碎片,再拼成了一个“新图”。“这是一个很容易陷入诡辩的话题,可人类在辩论谁是洗稿者时,往往忽略了一个极端。”从事诗歌创作十年的文君子在电脑前检索了一番,吟诵起来:“蓝田泾水绕瀛洲,万里沧波一钓舟。此去不知人在否,白云深处有仙楼。”这首诗做的可好?文君子笑得有点诡异,话锋一转:平平平仄仄平平,很工整也很有些意境。不知由来的话,谁又能想到作者是人工智能“薇薇”呢?用徐悲鸿风格画虾,会长出马蹄吗?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设计的作诗机器人“薇薇”,号称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这首名为《磬》的小诗甚至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文君子苦笑的赏析着:你难道不觉得似曾相似吗?尤其是最后一句,不就是洗稿了杜牧《山行》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文君子揶揄说:洗稿还洗了一个现代人常常搞错的“通假字”。很显然是给人工智能喂“食”时,资料上就弄错了的结果。类似的槽点,在入侵艺术圈的诸多人工智能案例里,都有呈现。比如谷歌就年开发的DeepDream绘画系统,在开源不久,就迎来了一次群嘲。这个人工智能识别图片并生成出来的画作颇为魔幻:或许是喂食了大量的眼睛和狗脸,让作品充满了狗脸、眼睛、诡异的螺旋图案,有种异样的魔性。用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饲料”,往往决定了人工智能的成长和创作走向。“这个背后其实就是深度洗稿。”文创工作者程车心在过去的一年,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