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语言识别 >> 语言识别市场 >> 正文 >> 正文

语言学身份研究的理念转变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语言识别 时间:2024/9/15
#三大体系#身份的哲学本质在于对和自身有着相同性、一致性群体的认知。在社会学领域,身份被定义为社会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或地位。社会心理学认为,身份建构的过程是通过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的互动,找寻到相同的特征,将自己归入某一群体,获取特定的身份,并在互动中得到认可和评价。随着语言学研究与其他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身份及其建构研究走进语言学家的视野。语言学家从不同视角解读了语言和身份之间的关系: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语言特征,进而揭示该语言系统中的意识形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如何借助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进而建构交际者身份。随着会话分析、语用学等学科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学者们将目光转向在言语交际互动中语言和身份的相互关系,探索语言学中身份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身份的多元性和可变性在语言中的建构、标记和凸显等问题。由此可见,身份研究经历了从静态描述其定义和分类到动态分析身份与话语的双向建构关系,从本质论向社会建构主义观的演变过程。身份建构是人际语用学的核心概念本质论将身份看作个体或群体相对固定的自然属性,而社会建构主义将身份视为一种交际资源,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呈现出来,同时会根据特定的交际意图被建构、激活和改变。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学者们对身份进行不同的分类和界定。布鲁尔和加德纳(M.B.BrewerW.Gardner)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身份存在三个层次的表征,即个体表征、人际表征和群体表征。其中人际表征指的是关系型自我概念,源于与其他社会个体身份联系的交往关系、角色关系而形成的自我概念,并相应提出人际身份(interpersonalidentity)这一概念。美国传播学家特蕾西(K.Tracy)从传播学的视角又提出了交互身份(interactionalidentity)和关系身份(relationalidentity)概念,二者都区别于一个人进入交际前具有的特征或属性,指向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经交际双方协商所展现的动态可变的身份。在此基础上,陈新仁教授从身份的交际属性出发,提出了语用身份(pragmaticidentity或identityinuse)这一概念,突出相关身份动态变化的交际属性以及相关研究的语用属性,这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统称为语用身份。作为语用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人际语用学从语用视点探究交际者在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塑造和实现人际关系。人际语用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