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题:高校“翻译”志愿者:用语言传播“中国经验”助力世界防疫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快速扩散蔓延,在北京,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志愿者,勇敢无畏、不畏辛劳地向外籍人士提供语言翻译服务,以期通过“译者”力量,传递疫情防控和卫生防护的“中国经验”,助力世界防疫抗疫。
“帮助外国旅客做好安全防护”
在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不远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于林民正带领该校近30名大学生志愿者,忙碌地为抵京的外籍旅客提供翻译志愿服务。他们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被白色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
这里是经机场检疫后未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旅客的转运集散地。于林民等志愿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外籍旅客填写个人信息、解答各种问题并安抚其情绪。
虽然长时间“憋”在防护服里有些缺氧,他们仍不厌其烦地向每位外籍旅客解释防疫要求。于林民说,防疫安全知识在中国已深入人心,“希望通过我们的语言服务,帮助更多外国旅客做好安全防护。”
在首都机场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30名大学生志愿者也在为外籍旅客提供英语、日语等多语种翻译服务,并配合完成物资发放、数据统计等工作。他们都是“95后”,平均年龄21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介绍,志愿者们平均日工作时长10小时,起初几天人手不足,有的接连上了3天夜班,有的直到凌晨一点半才下班。截至3月23日,共为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外籍旅客提供了翻译服务。
“译者要站在世界防疫一线”
连日来,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师韩林涛异常忙碌。除了每天要在网上为学生们讲授课程,他还要协调校内外6个语种的40多位师生及专家,开展一项紧急的翻译任务——《新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技术问答——场所卫生与个人防护》(简称《问答手册》)。
这本由相关专家编写的中文书籍有2万余字,以个问答的方式集纳了中国关于社区和居家、办公场所、交通工具、商场、学校等多种场所及个人防护方面的疫情防控经验,计划翻译成英语、韩语、日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和法语并出版发行。其翻译工作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协调校内师生完成。
“现在疫情席卷世界各国,防控任务艰巨,中国译者应该站在世界防疫一线。”韩林涛说,翻译此书的目的是帮助各国民众快速了解和掌握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为在两周内高质量完成翻译工作,北京语言大学迅速集结一支精锐翻译队伍,由6个语种专业的资深教授、外籍专家领衔,集合中外师生一起参与翻译和审校。“大家每天课程很满,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做翻译,经过初翻、审校、讨论、修改等程序,每晚都要熬到夜里十一二点,非常辛苦。”韩林涛说。
仍在四川家中的北京语言大学法语专业研究生郝婧含,是法语组8个译者中的一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翻译,还要达到出版级别,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这位23岁的姑娘说,但大家都自愿参加,尽可能高效完成。
在她看来,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采取了严密和科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而现在很多国家正经历中国所经历过的困难。“作为语言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希望能通过翻译传播中国防疫经验,为抗击疫情做出我们的贡献。”
“借助融媒体普及防疫知识”
为了使在华留学生、外籍人士及时了解疫情防控和治疗的信息,北京语言大学还开发了语言服务类产品“疫情防控外语通”。截至26日,已推送25个语种、75个句子的微视频和多媒体文本,内容涉及日常注意事项、入境注意事项、个人防护措施、就诊常用句等多领域。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田列朋介绍,仅在“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