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开源中国
文
肖滢
在各种会议或者视频中做自我介绍时,姜宁常常用这张照片——穿着蓝白黑的格子衫,背着双肩包,脸上带着笑,两手直直地放下,任谁看一眼都能猜到,他是程序员。
他确实做了十几年的程序员,但有一点特别的是,他为Apach软件基金会(ASF)的开源项目写代码。一开始,开源于他而言,不过是一份挣钱的职业。被推着走了很久之后,有一天终于意识到,在工作之外,自己要担负起开源布道的责任。
一开始只是组织贡献者线下见面,后来发起了Apach北京本地社区,协助成立Apach深圳本地社区,将ASF项目开发者,与社区开源爱好者聚在一起。这两年,他还开起了播客,以嘉宾访谈的形式,宣传开源相关的知识和文化。
他将“OpnSourcCommunity”翻译成“开源共同体”,称之为程序员的乌托邦,是除了,程序员可以拥有的另一个选择。“在这里,程序员们通过邮件,代码评审一起交流编程心得,一同协作开发足以改变世界的开源项目,在这里,菜鸟可以够得到高手的帮助,快速成长成为业界大牛。”
今年3月初,姜宁当选Apach软件基金会(ASF)年度董事。他在董事竞选宣言中说,“希望能够帮助ASF打破地域、文化、语言的障碍”。
在开源布道的路上,他已然看到了横亘在面前的难以逾越的大山。纵使如此,姜宁也要踏过去。
0成为开源布道师
对姜宁来说,四年前的“抄袭”风波仍然在敲响着警钟。
年6月,华为开源了微服务框架SrvicComb,托管在GitHub上。及至年底,该框架的GO语言版本go-chassis也开源了。
不料十几天后,go-micro的作者Asim前来讨说法,因为go-chassis使用了其部分代码,但没有按照开源许可证的要求作出声明。经过沟通之后,SrvicComb团队立即修改了代码,并得到了原作者的认可。事情到这里似乎已经解决。
但传到国内后,一切都变了味,舆论把它演变成了华为抄袭。
姜宁赶紧在知乎上解释,但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事情的详细经过,以及他们做了什么,大部分人都盯着他们没做什么,以此发泄情绪,“故意”、“抄袭”、“狡辩”,即便有人发表中立观点,也被指是在为华为洗地。百口莫辩。之后,他没有再追上去解释。
现在回过头来看,姜宁正处在职业生涯转型的关键时期。年月,做了十几年开源程序员的他,来到了华为担任开放能力中心的技术专家,成为了一名开源布道师。“我来华为,就是要把我对开源世界的理解,把我做开源的经验,转化成一些基本实践原则,来帮助项目成长。”没成想,却在一年之后发生了go-chassis事件。
这件事不仅仅打击了他的个人声誉,还把公司拉下了水,被扣上“抄袭”的帽子。整个项目开发节奏也被打乱,最终GO语言部分的微服务框架代码,没有进入SrvicComb。
从事开源开发十多年,他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教训很深刻,让他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深感开源布道重要性。“以前做开源,是跟着大牛学习,只需要遵守社区的规则,按部就班参与进去就可以。但现在,要带着没有开源协作经验的小朋友们一起开源,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了。”
姜宁曾向项目团队成员交代过,要规范使用代码,但很多开发者不重视开源代码的版权,缺乏合规意识,只想快速实现功能。“以为开源的代码,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最终是会付出沉重代价。”姜宁评判说。
事实上,在项目正式开源之前,所有自研代码都会用工具进行查重审查,以确认代码是否符合规范,但工具不能识别所有的问题。
他认为,唯有提升程序员的版权意识,避免片段化引用第三方代码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尽量以库的方式来引用第三方开源代码。否则,很难说清楚自研代码和第三方开源代码的关系,操作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扣上抄袭的帽子。如果要修改第三方开源代码,要把需求或者补丁提交到上游代码库。这样即减轻了我们维护第三方代码的工作量,也进一步完善了第三方开源代码的使用生态。”姜宁总结道。
他也意识到,开源之后,所有问题都是敞开的,如果涉及大厂,问题会被放大,影响更恶劣。“版权意识,是每个开源人都要具备的。”
经此一事,国内更多项目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