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认知的研究在国外其实极为热门,国内却方兴未艾。而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恰是凝聚了我所有科研理解的作品《看脸》。这本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专业也最前沿的关于面孔的书,在广受好评的同时,还获过「中国好书」的荣誉。在现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我们应该知道关于面孔最科学的知识。而《看脸》这本书将循序渐进地介绍,当我们看面孔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到底在发生什么。
大家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我们身边也充斥着各种美丽的面庞。你一定听说过不能以貌取人,但是在交往和工作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看脸」。试想一下,有谁能够不看电梯镜子里的自己呢?这就引申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面孔对于个人印象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阅读面孔的专家。我们的大脑中有非常多的区域,专门或者兼职于解读面孔。我们每个人生来就爱面孔,也生来就爱「判断面孔」。无论你是想要理解面孔,还是理解社交;无论你是想要展现更好的自己,还是理解大脑运转的方式;面孔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淮南子》里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介绍一些看脸的技巧,最多让你学到几个知识点;但是系统地介绍原理,才能给出一份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通识。《看脸》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因为它包含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不光介绍现象,还揭露了大脑解读面孔的原理。生活中,单纯追逐某些美貌的特质,只会造就整容脸、网红脸;唯有明白美貌背后的原因,才能拥有跨越时代和文化的吸引力。这就是专业的知识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会将基本知识一点点进行解析,让你能顺利地了解关于面孔的每一个细节。
大致介绍了《看脸》这本书的背景和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它的具体内容吧。
这本书其实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了脸究竟是看什么;第二部分告诉你看脸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第三部分分析了面孔传递的内容及其核心原理。每一位读者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搞清楚在这个看脸的世界里,让你情不自禁去「看脸」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举动有什么意义,又为什么独一无二。而在和我一起解读完这本书后,你收获的不仅是有趣的知识,还是一份可以变得更好看的独家技巧。
上面介绍了全书的结构。现在我将具体介绍每一部分都包含哪些要点。其实这本书在充斥着干货的同时,还有一条暗线贯穿始终。跟随这条暗线,你能跟上我对于整个学科的理解,一步步了解到「看脸」的全貌。
首先是第一部分,它包含第一章到第三章,讲了脸究竟是看什么。
在第一章里,我界定了整本书所要讨论的问题。说白了,只要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就需要不停地去看世界,面孔则是我们最有效的传递信息的渠道。这就像每当身体受伤,你才会感受到这块肌肉的重要性,只有置身事外地去分析看脸这件事,你才更能体会它的复杂。
每一天,你都会与无数人擦肩而过,也会遇到无数的伙伴与同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从他的面孔上到底能看到什么?也许某一时刻,你会因为偶遇一位熟人而停下脚步。这就是面孔最大的作用——帮助我们区分他人。当然,你也可能会因为擦肩而过的美人而无法移开视线。哪怕是未曾见到的脸庞,我们也能在一瞬间识别出对方的美貌。按照普林斯顿大学的Todorov教授的研究,惊鸿一瞥完全足够你判断这人好看与否。不过,你同样会留意貌不起眼的面孔。难道你没有顺着众人的目光去窥探,根据他们的温情笑容去揣测,是多美妙的事物才能吸引这么多人?当你这样思考时,你就会发现,在短短的一瞬间,你竟然观察出了这么多的信息。所以,看脸不是一件肤浅的事情,而是一块值得研究的领域。
从研究结果来讲,看脸这个行为其实是为了获取两类信息。第一类是短暂的信息,主要是情绪和注视的方向;举个例子,所谓一颦一笑,其实就是转瞬即逝的表情和视线。第二类是长期的信息:
身份,也就是这人是谁;
个人的特征,比如好看与否、值得信赖与否、有威严与否。
除非遮挡和化妆,我们不可能像川剧变脸那样,瞬间变成另外一张脸。Bruce和Young教授在年的论文中,就已经做出这样的划分。现在看来,这篇开山之作,倒真的把握了面孔认知的脉络。
没办法,谁让面孔如此特别。
但是,光描述现象并不是这本书的目的。这只是这道知识大餐的开胃酒罢了。了解面孔认知,还得从它的基础——面孔开始说起。
想要了解面孔究竟是什么,首先得探索一下面孔的历史。通过第二章,你不仅能了解面孔本身的结构,还能知道一张小小的面孔上究竟隐藏着多少巧妙的「设计」,包括这张面孔所承载的历史。一提到脸上有什么,你是不是首先会想到五官?对,脸上承载的就是我们用来认识世界的五官。但面孔不只是五官集聚之处,还是传达信息的地方。第二章横向介绍了五官对于面孔识别的作用,同时纵向介绍了我们的面庞究竟是如何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这里我将主要介绍两个小节。一个是不只是用来吃饭的嘴,一个是可以翻白眼的眼。
面孔之所以能够传递信息,尤其是短期信息,原因就在于它异常灵活。这里给你们传授一个鉴人的小技巧,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打肉毒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的表情是不是丰富自然。被麻痹的肌肉可做不了灵巧的表情。而我们灵巧的面孔,正是由细小的肌肉来进行精密调整。是的,大块的肌肉还不行,必须得要多组小肌肉,配以调节措施才行。正是小肌肉对嘴的精细操控,加上聪慧的大脑,语言才得以产生,使嘴的功能不止停留在进食。这环环相扣的发展,正是人类历史上一块小小却伟大的里程碑。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诗经》里的诗句。而「眉目真能传情」这一节,说的就是眼睛和眉毛。以翻白眼这件小事为例。大家都听过「管中窥豹」这个成语吧,事实上,这个事情只有少数灵长类动物才能做到,人类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是因为巩膜(也就是眼白)在人眼中占比高,巩膜加强了瞳孔的对比度,所以能更清晰地展现出视线的变化,方便人类沟通交流。但是在不少灵长类动物中,由于极强的阶层性,透露眼神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进化过程中,这个功能就被「选择」去掉了。
有听众迫不及待要问了:「那我们究竟是怎么理解面孔的?理解面孔到底有多复杂?」在这里,我先提出一个小小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是这颗星球上唯一会看面孔的动物吗?答案是,不是。
第三章里,介绍了我们身边的四种动物,它们都是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那么它们会看脸吗?比如我们最喜欢撸的猫和狗,它们会认得我们的脸吗?还有绵羊,看起来就很笨,应该不会看脸吧。而这些有趣的问题,你都能在《看脸》一书中找到答案。
在这里,我要给各位猫奴带来一个坏消息了。你们喜欢的猫主子,很有可能不能通过面孔来识别你。它们认你,靠的是你的身材,气味,甚至是颜色和身体形状。但就是没有那个关键的面孔。
所以,为什么猫咪不爱看主人的脸?
任何行为背后都隐藏着神经科学的原因。猫咪之所以不爱看主人的脸,原因其实就在于,它没有一套强有力的分析面孔信息的神经区域。试想一下你在《炉石传说》中没有卡牌,怎么和别人对战?只有装备了足够的神经回路,才能拥有识别面孔的能力。对于这些可爱的动物,我们可以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它们的行为。我们同样也可以通过神经科学,看到自己行为背后隐藏的含义。
好了,第一部分讲完了,接下来就是第二部分了,也就是第四章,看脸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
要讲看脸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大脑。第四章用权威和专业的科学知识,告诉你大脑如何为面孔「绞尽脑汁」。这一章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我们认识面孔的神经回路,也就是看脸的硬件;二是我们识别面孔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算法。
何为算法?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先驱、麻省理工学院的DavidMarr说过,视觉就是信息处理过程。掌握了处理的算法,你就可以掌握视觉过程。面孔亦是如此。
你可能听说过不少关于面孔的视觉错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撒切尔效应」,它是指倒着的脸上的一些局部特征的变化很难被人发现,而这样的变化如果发生在正立的脸上,则非常明显。对于正常的面孔,我们有准确的识别能力,为什么对倒置的面孔就不行了呢?这就涉及面孔的识别算法:整体识别。所谓整体识别,就是当我们看到面孔的时候,会将面孔上所有的部分一起处理。因此,面孔的识别不是对五官一一识别的累加。这个过程会自动进行。正是由于整体识别,我们才能快速把握面孔的特点,进行高速地处理。所以,面孔中的眉毛也是整体识别的,并不拘泥于眼睛或嘴。如果你觉得一个明星的眼睛好看,其实是因为他的整张脸都很好看,而不仅仅是眼睛。
为什么这些好玩的错觉能用来研究?原因就在于错觉本身。我们的视觉系统高度适应生活,理论上,我们的算法可以保证正常生活,但是视觉系统难免有出错的时候,有时甚至会太尽职,以至于在需要的时候无法启动,或者在不需要的时候启动了。再举一个例子,自动化处理面孔这个技能,能够方便我们沟通,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出行。由于面孔太过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所以在拥挤的车站,哪怕最先进的指路牌,都不能比别人的面孔更吸引你的注意力;因此,设计换乘站的指示牌特别困难。了解极限条件下的处理结果,可以让我们反推出处理的方法。科学家主动使用「试错」的方法理解了大脑的处理过程。
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第五到第七章,介绍了我们如何理解面孔传递的内容及其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
第五章介绍了我们为什么能通过面孔区分他人,我们的大脑如何进行人脸识别。在生活中,有时你会发现,你完全无法认出别人的面孔。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成百上千张面孔,你随便走入一个地铁站,就会看到无数张面孔。绝大多数人都很自信,觉得自己可以轻松地回忆起熟悉的面孔。但是你现在回想一下,你真的能想起对方的样子吗?所以,我们的面孔识别能力真的非常好吗?我们对于陌生人的面孔识别也像对于熟悉的人那样敏锐吗?
事实上,我们对于外国人的面孔识别能力特别差,比如前一阵子上映的《黑豹》,很多人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都觉得「脸盲」,根本分不清其中的角色,甚至感觉所有人都长一个样。这就是异族效应:对于其他族裔的人,辨别能力显著弱于相同族裔的人。其产生的基础,源自不熟悉。内华达大学的Webster教授发现,当我们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异族效应就会衰减。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我们判断面孔身份时的算法,也就是面孔地图。我们的大脑在加工面孔时,并不是把面孔这个有着几千万象素的图片扔到大脑里面这样简简单单地处理,它会先进行一些编码和解码。在面孔之上,有非常多的特征,比方说眼睛和眼睛之间的距离,眼睛和嘴之间的距离,肤色,脸的长度,眼睛的大小,每一个特征都是在一条轴上面。拿眼睛间距举例吧,有的人眼睛宽,那在轴上可能就更靠右一些,有的人眼睛窄,在轴上就会更靠左一些。当这些特征合到一块,就能形成一个高维度的网络。每张面孔在这个网络上都会有一个独特的坐标,这个坐标可能就是一组矩阵,这就是大脑加工面孔的方法。
外国人不是我们常见的,编码过程自然就容易出问题。错误的信息会带来错误的理解。太正常不过了。那么漫画形象为什么好辨认呢?原因就在于它夸张了每个人脸上的独特之处,从而让这幅画在面孔地图上更加鲜明,自然也就好认得多。虽然有面孔地图的存在,但生活中还存在一类人,无论如何都无法识别面孔。这就是面孔失认症,这类人自出生以来就没办法记住、区分面孔。据哈佛大学的BradDuchaine和KenNakayama教授的统计,人群中大概有2.5%的人患有面孔失认症。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其实不是个记忆问题,而是一种特别的神经系统问题:面孔失认症患者处理面孔的神经区域和普通人不一致。所以,认人可不只是记忆图片,还是涉及大脑处理的算法和硬件的一项高精尖过程。
第六章着重谈表情与情绪。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理解别人的情绪和想法,成为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多人都看过大热的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吧?在后面几集里,如果不是及时传递了自己的情绪,男女主人公真的有可能会分手,造成遗憾终生的局面。
其实在识别他人的情绪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备这个能力。这一点不用去看什么读心术,靠你的大脑就可以实现。
识别情绪与身份有着明显的不同。识别身份的区域都在皮层上,识别情绪则会调用很多皮层下区域,比如杏仁核。这块可以说是更加原始和古老的神经区域。同样的一张表情,会被若干路神经区域一起加工。因此有时候看到面目狰狞的人,我们会感到不寒而栗,正是由于杏仁核的「功劳」。
当然,理解情绪不光可以通过神经,也可以通过行为。我们的表情毕竟源于肌肉移动。标准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们的来源为何?这一章里,笑容和厌恶是两个重点。拿前面的脸盲举例,虽然认不出外国人,但是外国人的情绪你肯定能领会吧。这里就涉及一个「跨文化表情」的假说。此假说最早源于达尔文,由《Lietome》的原型、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PaulEkman教授建立。这个假说的核心观点,就是基本情绪是跨文化共有的。在每个文化之中,开心、悲伤、愤怒、害怕、惊讶、厌恶,都有相同的表情。不过这一学说,最近受到了不少挑战。格拉斯哥大学的PhilippeSchyns通过分析动态表情发现,东亚文化和欧洲人对于同一种情绪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他还发现,欧洲人更侧重用嘴部表达情绪,亚洲人则侧重眼睛。
理解情绪的处理,还能让你更好地生活。想想你每年过年回家,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妈是不是看到你的脸就会唠叨?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其实这是母亲脑中的一副重担,她们真的是为了我们好。她们的神经系统对于自己的孩子有不一样的活跃方式。看到你,就容易激活和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域。这样的唠叨,其实是为了让你避开风险。
了解情绪的处理方法,能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了解了表情的物理特征,能让你更好地做好表情。了解情绪是别的神经原理,能让你的所学不流于表面,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这些都是深入了解表情和情绪后带给我们的好处。
第七章落在了面孔与个人印象这个话题上,着重介绍了面孔吸引力的物理表现以及社会影响。谁不希望自己看起来好看呢?谁不喜欢自己受人信任呢?在关键时刻,你难道不想展现出威严吗?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其实瞬间就能判断出来。不过,我们也经常被告诫不要以貌取人。两者都对,取决于识别他人社会特征时的算法。我们其实并不是直接去算颜值,而是在看颜值背后的东西。
美貌是科学研究的重点。科学家们并不是为了变好看而进行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吸引力从而理解大脑的加工过程。早期的科学研究局限于外部特征,比如对称性、平均性还有两性差异。仅仅聚焦于外部特征,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事情。比如女性在看到美丽的面孔时会对自己的面貌更不自信。还好科学的进步让我们看到了美貌背后深层次的影响,例如社会情况和健康。一味追求某些特征堪比缘木求鱼。所以,锥子脸的风行,其实是在夸张上的极端,而因此忽视了健康;这就为什么当你看到一张锥子脸时,总会觉得不自然,不美丽。想要变好看,首先得保持健康。唯有永恒的原理,才能应对变化的现在。
当然,我们的面孔都遗传自父母。遗传的并不直接是美貌,你看贝克汉姆的儿子就不如他硬朗英俊,这是因为遗传的往往是面孔上的男女性化程度。
不过「这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不只考察美貌,还取决于可信赖程度和威严。许多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者致力于此。举个例子,为什么同样是参演系列电影,饰演博士Q的本·卫肖和饰演的丹尼尔·克雷格,给人的感觉就截然不同?正是由于他们面孔的五官结构不同,克雷格的面孔更为男性化。大脑从面孔上判断他人性格的时候,会参考它的男女性化程度。相比本·卫肖,克雷格就更容易和威严挂钩了。
这样,你就明白别人是怎么从你的脸上推测你的性格了吧,也能运用这些方法,合理推测别人的性格。
好了,《看脸》这本书介绍得差不多了,相信听完我的介绍,你已经对面孔燃起了兴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看脸的专家,都会通过面孔来解读他人。但是没有几个人真的了解面孔背后的科学原理。那就让我再简明扼要地总结一下。
我们每个人都是看脸的专家,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拥有复杂而精妙的面孔分析区域,同样,拥有类似区域的小动物也会读脸。对于面孔的短短一瞥,已经足够大脑做出各类基于面孔的判断。我们的交往,也或多或少受到面孔的影响。倘若归类面孔传递出的信息,那就是:是谁?有什么情绪?给人什么印象?这三种内容的解读依赖于不同的算法。在围棋上,我们可能下不过AlphaGo,但是在识别面孔身份时,我们却绝对可以战胜计算机;这是因为大脑有特别的算法来区分面孔,这是计算机所不具备的。正是由于大脑的敏锐识别,实际差异细微的面孔在我们眼中就天差地别。而情绪,是最直接的社会交往信息,它超越了文化和族裔,连达尔文都折服于情绪的普世化。个人印象也从面孔而来,但是会激活更加复杂的大脑区域;有趣的是,不同的印象也有独特的面孔特征。
大脑对于面孔的解读不只是基于算法,还反映了自然选择。因此,美貌和信任都源自健康的身体以及积极的情绪。锥子脸就是对面孔上女性特征的过度强化,由于偏离了健康基础,才会让人觉得东施效颦十分难看。了解了面孔背后的原理,可以让你管理好形象,明白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子,能让你更好地了解他人,理解「视觉」的奥秘。
相信这本书,能够满足大家对于科学的好奇心,也能帮你掌握原理。让你收获的不只是知识点,还有知识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