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汶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汇处,是亚洲最年轻的国家。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比如,人口不过百万,但有30种方言;船的左右舷均带着支架(如图),舷外支架风帆渔船成为东帝汶象征,其形象镌刻在25美分硬币上。
首先说说为什么人口不过百万的小国,却拥有4种语言、近30种方言。东帝汶官方语言为德顿语和葡萄牙语,正式场合和文件一般均使用这两种;工作语言是巴哈萨语(印尼语)和英语。
造成这种状况与其数百年来先后被葡萄牙、印尼等国殖民有关。在葡占领期间,葡萄牙语成为官方语言,德顿语作为交际语使用。而在印尼统治时,巴哈萨语又成为官方语言,但禁止使用葡萄牙语和德顿语。不过,天主教教堂仍坚持采用德顿语。
刚独立时,50岁以上受过教育的东帝汶人,一般会讲葡萄牙语。30岁以下年轻人,则大多讲巴哈萨语。会讲英语的则是少数受过西方教育的人。议会开会,要使用同声传译。
德顿语是国家语言,基于南岛语系,是最原始语言之一,没有语法,没有时态,约70%的土著人会讲。东帝汶还有近30种方言,全系原始语言变体,外人很难听懂。就是当地土著,翻过一座山,相互交流也会变得困难。更糟糕的是,东帝汶文盲率很高,山区15岁以上成人文盲率高达70%。
多语言、多方言状况,给在东帝汶工作的外国人带来不少麻烦。仅会一种外语,在东帝汶根本玩不转。会见重要客人、请人吃饭、外出旅游等,均要带上翻译。
到东帝汶的外来人还会发现当地另外一个特色,那就是一种奇特的船只,长的5米,短的3米,宽均1米,但无论长短,左右船舷均带着支架。走近细瞧,支架呈长方形,横架船舷之上。中间两根由木头制成,直径5-10厘米。两侧使用竹竿,挂在木头两端之下。有的船中央,还竖着一面风帆。
笔者有一天散步,遇到这样的小船,围着它看了几圈,就是没搞懂这种船是做什么用的。问了附近澳大利亚大兵,他们也是直摇头。
一个周日下午,我外出购物,远远看到一条小船正在返航。等了一会儿,小船上滩。通过与船民交谈,我总算搞明白了。这是当地渔民常用的渔船。舷外支架,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稳定,海上风大浪急,船窄且轻,容易翻船,有了支架,可安全驾船出海,甚至驶到较远海域;二是挂网。支架两侧,均挂着用于捕鱼的拖网。
“收获如何?”
“运气好,一次出海可捕上十来斤。差的话,也就几条吧。”渔民说,“过去,这种渔船出海还得靠桨和帆。现在好了,不少船有了柴油发动机。”
说着,渔民从口中吐出一种嚼碎的坚果,说这叫烛坚果,用处多着呢。平时,可健身养肤。出海后,吐在海面,可破坏水的表面张力,消除洋面反光,看得更深更清晰,从而发现鱼群,及时下网。
捕获的鱼,一般当场卖掉。剩下的,回家马上开膛破肚,撒上盐,晒干后,或自用,或出售。
我说买上几条,小伙子很高兴。这里卖鱼也有些特别,不论品种,只论大小。一斤左右,均为4美元一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