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语言识别 >> 语言识别前景 >> 正文 >> 正文

从荣耀Magic到华为Mate10,智慧

来源:语言识别 时间:2023/6/4

文/李俊慧

现在回过头来看,年末荣耀和小米各自发布的“致敬未来”概念机,基本都成了流行趋势。

当时小米MIX在国产手机中率先采用了“全面屏”配置,而荣耀Magic则首倡在智能手机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对于全面屏,经由iPhoneX的发布,它已经成为新款智能手机的标配,而对于人工智能,伴随全球搭载麒麟AI芯片的人工智能手机华为Mate10的发布,“人工智能+智能手机”的全新智慧手机概念扑面而来。

从智能手机进化或演进的趋势看,继全面屏手机之后,下一个浪潮很可能就是融入人工智能手机的智慧手机。

那么,到底怎样的配置才称得上“智慧手机”称号?智慧手机会否成为智能手机行业升级的下一风口?

全新物种:人工智能+智能手机=智慧手机

当别人拿起它时,它是一块“板砖”,因为别人无法解锁屏幕,而当你拿起它并眼睛注视它时,它会“亮屏”等待解锁,简单说,它能识别拿它的人是不是“主人”。

当和别人聊天时,聊到你没听过或看过的电影或电视时,它会自动提示你,给你显示背景信息,甚至影评等等,让你不会“尴尬”。

当你乘机落地后,它会第一时间提示你行李提取编号,当你走到出口处时,它会以酒店为终点帮你启动滴滴打车软件。

这是年12月16日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荣耀Magic发布时给用户呈现的全新应用体验,如今,伴随着搭载麒麟AI芯片的华为Mate10系列人工智能手机的发布,人工智能手机可谓更进一步,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智慧体验。

1)图像识别更快,华为Mate10仅用时5秒便完成了张图片识别,iPhone8Plus用时9秒,而三星Note8则整整秒,其背后其实是运算能力更强。

2)拍照更加智慧,华为Mate10能够在拍照时实时精准识别出所拍的物体,带来更清晰的摄影效果;还能实时识别场景,从而自动选择相应的场景模式。

显然,一款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手机就像是一个“机器人”,它能根据使用场景不同,自动选择或调用各类底层应用,类似人类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天冷加衣、天热减衣。

智慧手机:“芯片硬件技术应用”全面支持人工智能化

显然,搭载麒麟AI芯片的华为Mate10系列人工智能手机的问世,相当于给未来的“智慧手机”下了定义或明确了配置。

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手机,要让用户看到不一样的可能,那么,一款真正的智慧手机,在软硬件配置方面,都应该融入了人工智能基因,至少包括:

1)芯片层面,至少要有一颗全面支持各类人工智能应用的芯片。比如,华为Mate10搭载的芯片麒麟,内置了神经网络单元NPU,可以大幅提升手机端的AI处理能力。

2)传感器层面,引入各类传感器部件,比如类似红外摄像头,可以不分黑夜白天,依托图像识别技术鉴别持机人身份,带给用户更好的隐私保护体验。

3)系统层面,全面引入神经网络、基因模式、专家系统、模糊逻辑、机器学习及自然语言处理等各类AI技术,通过语音交互控制、手机自我学习、自适应调用程序等,带给用户与众不同的唯一定制使用体验。

总之,一款能称得上“智慧手机”概念的全新智能手机,不仅是屏幕更清晰、视觉更宽广,而是应该更加“智慧”。

它能感知或分析机主的使用场景,解读和推荐适合机主的各类信息,调用和启动各类应用程序,打破APP的边界或各类程序的边界,解放用户的手指滑动、点击,让用户体会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

未来已来:荣耀下一新品很可能就是全面屏智慧手机

在全面屏概念被热炒之后,具有18:9显示比例的高清屏已经成为新款智能手机的标配。

包括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等在内全球销量靠前的智能手机厂商,都已加入全面屏手机大战。

硬件配置的革新固然会带来全新体验,但是,更多用户关心的是,智能手机到底还能多“智能”?或者还能做些什么?

事实上,早在年12月,荣耀就发布了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荣耀Magic,该机的问世曾引发各界热议,它能识别谁是手机主人、能智能调用应用程序,可以说,当时的Magic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作为华为高端手机定位的Mate10已经发布,除了全面屏配置外,其主打的概念就是人工智能,并且在芯片、应用场景等有了全面提升,勾勒出了更加智慧的智能手机。

而荣耀作为互联网手机品牌,重点面向年轻人群体,其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荣耀Magic就是荣耀探索创新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它是人工智能手机领域的第一个探索者。

前有人工智能手机荣耀Magic大胆探索,现有麒麟AI芯片,再结合荣耀将合并Magic与V系列产品的小道消息,我们就能推测荣耀的下一款人工智能手机很可能会是搭载麒麟AI芯片的产品,具体型号很可能就是荣耀V10。若果真如此的话,荣耀V10必将会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手机或智慧手机的普及。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