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读书,如虎添翼。大年初二到初十,湛庐君向你郑重介绍湛庐“科学大师”书系,十本跨领域著作,直接让你站上大师的肩膀看世界。今天咱们一起翻开这本丹尼尔·丹尼特所著的《丹尼尔·丹尼特讲心智》。
丹尼尔·丹尼特,世界知名哲学家、认知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塔夫茨大学教授,年荣获被誉为“心灵哲学诺贝尔奖”的让·尼科奖。与理查德·道金斯、萨姆·哈里斯、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并称“新无神论四骑士”。
年当选圣塔菲研究所首届受人尊崇的访问学者席位——米勒学者,跨学科开展认知科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年被美国教育网站THEBESTSCHOOLS评选为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的健在哲学家之一。
说起心智,可能会有很多疑问:心智是什么?人类的心智与动物心智有什么不同?我们如何确定非人动物、植物乃至微生物有没有心智?探究心智的方法是什么?复杂的机器能够产生感知吗?《丹尼尔·丹尼特讲心智》这本书综合哲学、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方面的前沿知识,带领读者探索心智的本质。
1
未经训练的婴儿心智要变得有智能,就必须同时获得纪律性与主动性。
——艾伦·图灵(AlanTuring)
在心智设计史上,没有哪一步比语言的发明更令人振奋、更具爆发力、更为重要。智人成为这一发明的受益者后,就仿佛被一把弹弓发射到了前瞻与反思能力远超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种的地方。物种如此,个体也是如此。
在个体生命里,任何转变都不像“学会”说话那样爆炸性地增强了人的能力。我必须把“学会”这个词加上引号,因为在语言学家与心理学家们的帮助下,我们已经认识到人类婴儿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是遗传上预先设计好的。
正如“现代语言学之父”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所说(略有夸张):“鸟儿不必学习其羽毛,婴儿不必学习其语言。”大部分设计语言使用者或者羽毛使用者的艰苦工作在很久以前就完成了,以先天能力与气质的形式提供给婴儿和鸟类,而且非常容易适应词汇和语法的地域情况。儿童以惊人的速度学习语言,一连几年以平均每天十多个词的速度学会新的词,直到青春期才大幅减慢。
他们上学之前还掌握了全部的语法(不包括最精妙部分)。除了和家庭成员以及宠物的语言交流之外,婴幼儿还花了很多时间自言自语,开始是咿咿呀呀,而后沉迷于词语和不同声调的无意义音节的奇妙混合——有劝告的、有安慰的、有解释的、有哄骗的,最后演化成详尽的自我评论。
儿童喜欢自言自语。这对他们的心智有什么作用呢?
我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有些关于进一步研究的推测性建议。想想儿童在语言活动的早期会出现什么情况。母亲说:“烫!别碰炉子!”这时,儿童不必知道“烫”“碰”或“炉子”的意思。
对儿童来说这些词主要就是声音,是有某种气味、有点熟悉、回响在记忆之中的听觉事件类型。他们脑中出现了“接近和避开炉子”的情景类型,在这种情景中,他们不仅听得到具体的喝止,还会有模仿性的听觉复诵。
大体简化一下就是,我们可以假定儿童获得了一种习惯——对自己大声地说“烫!”“不要碰!”,却不太清楚这些词的意思,说的时候只把它们当成接近再避开炉子的相关训练的一部分,也把它们当成某种咒语,可以在其他任何时候说出来。
毕竟,儿童习惯于复诵他们刚听到的词,进行这种具体情景内外的复诵,从而在听觉属性与同时出现的触觉属性、内部状态等之间建立起识别联系与联想的路径。
这只是大致描述了一个必须进行的过程。它可能会产生一种习惯,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一知半解的自我评论。起初在父母的告诫引起的持久听觉联想的提示下,儿童养成了给自己的活动配音的习惯,好像在“评论”这些活动一样。
2
一开始,他们实际说出的话里面包含大量的“叽里咕噜”,就是由类似词语的声音组成的无意义的话,也包含一些富有感情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理解其含义的真正的词语以及少量已经理解的词语。
在这里面有模拟的劝告、模拟的阻止、模拟的表扬、模拟的描述,而所有这些最终都会变成真正的劝告、阻止、表扬和描述。而且在标记本身被理解或部分理解之前,加“标记”的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我的意思是,开始时“蠢笨”的这些做法——不论场合是否恰当,只说标记的做法,能很快变成一种习惯,以新的形式向自己表征自己的状态与活动。
随着儿童在听说过程和与其并行的活动模式之间建立更多的联想,这种习惯就会在记忆里建立起显著的节点。即使不理解,词也能变成熟悉的词。词是熟悉性的支柱,可以在系统中给标记一个独立的身份。
有了这样的独立性,标记才可见。一个词要在大脑的资源优化里充当有用且可操纵的标记,它就必须是热门联想的现成强化者,而这些热门联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存在于系统之中。
除此之外,词语本身可以是任意的,而任意性实际上也属于它们的特色:这样就不太可能发生看不到标记的情况;与鞋盒角上的凹陷不同,它们不只融入周围环境,还把创建标记时考虑的东西公开表现了出来。
我认为,用词语、“胡说”或者自创的新词认真加标记的做法,源自一知半解的自我评论的习惯。这种习惯反过来又能进一步促成一种更有效率的做法:抛弃所有或者绝大多数听与说之间的联想而只依靠其他联想以及联想的可能性来做锚定。我建议那个孩子放弃大声说话,而创造无声的个人新词,作为自己活动特征的标记。
我们可以将某个语言对象当作拾得对象,就算不知何故我们已经错误地把它当成自己造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也没关系,把它放到一边,留待离线时深入思考。
我们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有在不同场合再识别或识别这种标记的能力,而这又取决于该标记具有某个或某些便于记忆的特征,也就是一些与意义无关的外观特点。
只要我们创建了标记,并养成了把它们附加到经历过的情境上的习惯,就创建了一类新的对象。这些对象本身可以成为所有模式识别机制、联想构建机制等的对象。
正如科学家们事后不紧不慢地查看实验战斗最激烈时刻拍下的照片,我们也可以从记忆中捞取各种贴了标记的展品,对其所具有的任何可识别模式进行反思。
随着不断进步,我们的标记也变得越发精致、越发清晰、越发明了,最后终于达到了我们在开头所说的那种近乎魔法般的威力:仅需默想某个表征就足以唤起心中所有适当的教训。
我们已经成为自己所创造对象的理解者。我们或许可以把记忆里的这些人造节点、这些说出来的与听到的词语的苍白投影,称为概念。
那么,概念就是一个内部标记,某个公共或私人词的听觉和发声特征并不一定被包括在概念众多的联想之中。但我认为,词语是概念的原型或祖先。我认为,人所能够操纵的第一批概念是“有声的”概念,而只有那些可以被操纵的概念才会成为我们仔细检查的对象。
在《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里,柏拉图把人类的记忆比作一个巨大的鸟笼:
苏格拉底:现在想想知识是不是一种可以拥有却不必随身带着的东西,就像一个人在野外抓了些鸟、鸽子什么的,再把它们关在家里的鸟笼里。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一直都“有”这些鸟,因为他拥有它们。对吗?
泰阿泰德:对。
苏格拉底: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既然他把这些鸟关到了自己家的笼子里,哪怕他控制着这些鸟,却是一只也没“有”。只要喜欢,他可以抓住自己选中的鸟,再放了它们;他想做多少次就做多少次。
这里的诀窍在于:当你想要某只鸟时,就能得到它。我们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利用技术手段。我们建立了复杂精巧的助记联想系统,包括指针、标记、滑槽与梯子、钩子和链子等等。
我们通过不停顿的复诵和修补来完善我们的资源,将大脑以及我们获得的其他相关外围装备,变成一个巨大的结构化的能力网络。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他动物有类似的行为。
以上内容节选自《丹尼尔·丹尼特讲心智》
丹尼尔·丹尼特讲心智湛庐文化“科学大师”书系带你开启一场心智与意识的探索之旅京东好评率92%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39.95购买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