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合悦读
如果一辈子只学一门课,那就应该是语文。
特别是以“理解他人、表达自己”为核心的大语文内容,
它比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更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吴军
一家著名报纸的专栏文章宣称,使用不同语言时,人格会有所改变。
文中提到一名日本女性,她在用英语讲话时,非常主动,逻辑清晰,从不克制自己的主张,讲话时的举止也是翘起二郎腿,夹杂着指手画脚,给人以乐观热情的印象。
然后将语言改为日语之后,她一下子变得温文尔雅,不但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讲话的内容也保守了许多。
语言就是文化。
使用一个国家的语言,就不可能完全脱离该国的文化与习惯。
使用不同的语言,就会感受到不同的语言带来的魅力。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语言可以重塑一个人的人格,可见语言的魔力是多么的强大。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
吴军认为:我们所说的语文被称之为“语言艺术”,世界上没有哪门艺术能像语文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
人是有感情的,总希望被人理解,同时也希望理解他人。实际上,一个人能走到哪一步,取决于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
为什么吴军这么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呢?
他从亲身实践出发,给大家阐释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学习那些在学校里没有讲授的语文内容,特别是“大语文”内容:以理解他人,表达自己”为核心,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二是,如果一辈子只学一门课,那就是语文。
很多人学业差,都是吃了语文不好的亏,理解力太差,看不懂书的内容;有的人不善于理解他人,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都是硬伤,这个短板会伴随他们一辈子。
为了能够帮助更多人补上所欠缺的语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吴军老师以自己在得到上开设的“阅读与写作50讲”为蓝本,重新编写了《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这本书,旨在帮助更多人补上所欠缺的语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吴军老师是何许人也?
在我的印象中,我一直认为吴军老师是清华大学理科出身,他出版的作品都是偏理科的,没想到,他在语文方面也颇有造诣,竟然写出了一本教大家如何阅读与写作的书。
吴军是硅谷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畅销书作家。
他现任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等职。
他也是得到App课程主理人,开设有“硅谷来信”“数学通识50讲”“科技史纲60讲”等专栏和课程。
他还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硅谷之谜》《见识》《格局》《态度》等十余部畅销书,作品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在内的图书大奖。
就是这样一位著作等身之专家,却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他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以及他一直持续到博士毕业前的“大语文”训练。
其实,“大语文”涵盖的内容很多,只要把握住三个维度,即读和写、听和说、观察和视觉表达,其核心就是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这本书的内容,被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指向阅读与写作的核心逻辑和运用方式,主要落脚在阅读的价值定位和写作的基础能力,以及各类文体示范;
后半部分则更像是阅读理解的范例交流,通过文体、主题、思想境界、个人体会、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等多个维度来阐释、剖析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
前半部分注重理论和方法的讲述,后半部分从多个维度讲述了经典文学作品的解构与赏析,让我们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一、阅读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训练,快速提高阅读、精读水平,提高理解能力,愉悦自己,理解他人
阅读人人都会,只要你能识字就能阅读,但并不意味着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过关。
01什么是阅读理解?
它是人类通过书面语言学习新知识的途径。
站在作者的角度看,他们要把客观的知识或者自己主观的想法,用读者熟悉的概念讲清楚。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哪一个学科合格的作者,在描述一个对象、一种观点、一个想法时,都需要遵循从熟知到未知的方向,而不能反过来。
为了进一步让读者理解新概念,他们还需要从很多维度、很多层次进行描述。比如:
当我们描述一个圆柱体时,可以说从一个方向看过去是圆形,从另一个方向看过去则是长方形。
而站在读者的角度看,他们要想做好阅读理解,就得站到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在脑海里把一个个侧面、一层又一层的意思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因此,读懂作者的意思,是阅读;完成形象的重构,是理解。
要做好阅读理解,先要训练自己有意识地进行阅读。
作者如果想有效地传达出自己的想法,需要提供哪些内容要素呢?
在中文里,可以归纳为六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结果。
有的老师通常会用六个以“wh”开头的单词来概括这些要素:
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包括人物所有格疑问词whose)、what(什么事情、即“发生”)、how(怎么回事,即“发展”)、why(为什么,回答疑问、给出结论)。
此外、很多文章还要比较观点,需要再加上一个which(哪一个)。
以上七个“wh”,就是英文里全部的疑问词。
如果让计算机做阅读理解,计算机就会把文章看作线性的信息流,输出的就是对上述七个“wh”的回答(如图所示)。
这样看来,阅读理解其实是一种信息的转换。
不管是谁,只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训练,就不难在考试中做好阅读理解,在平时读书的过程中收获也会比别人多。
02关于阅读的速度:有意识地阅读,提高对文章有用信息的敏感度
人类阅读的速度是无法与计算机相比的,因为人会遇到两个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人脑接受信息的能力有限
据科学研究:人一秒钟能接受的信息只有12~25个字。如果实际阅读速度真能达到这个速度,那么我们一分钟可以阅读~个汉字,大约就是一本32开图书的1到两页。一本字的小说,4~7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其实,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我们一般人达不到这个速度。
第二个瓶颈:眼睛和大脑识别文字和图像的速度不一致
我们在阅读文字时,眼睛看到的其实是图像,大脑需要先进行图像识别,然后才能理解词汇。读书越多,图像识别的速度越快,但如果遇到一个生字,速度马上就会降下来。
在大脑识别图像前,眼睛需要先获得图像信息。如果眼睛的分辨率高,能做到一目十行,那么图像识别的速度也能快一些。
但我们的眼睛只有视网膜中心区域的分辨率高,也就能覆盖1角度的范围。最多能覆盖4~5个字,如果把书拿近一点,就只能看清3个字。
这些生理极限是无法改变的。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三种方法,让我们的阅读速度达到生理极限:
第一,调整书本的位置
我们阅读的有效视角只有1度,因此快速阅读时,不要把书拿得太近。只要养成把书拿远一些的习惯,阅读速度就可以提高30%。
第二、学会用语音辅助阅读
阅读,我们一般会一行行地扫描文字,但是眼睛扫描的速度和我们理解的速度常常不一致。扫慢了自然读不快,而扫描快了大脑又会理解不过来。这种不同步,让阅读速度降到了每分钟一个汉字。
其实,如果真做到这个速度,还是不算太慢的。只是很多人根本达不到这个速度。因此,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是不断练习眼睛和大脑的同步。
但人日常阅读时,文字并不能自动移动且加亮,替代办法就是用语音辅助眼睛移动和大脑的配合。
人眼和大脑是无法天生同步的,眼睛一扫而过,大脑往往跟不上。
但用语音辅动阅读,就能让跟睛扫描和大脑理解做到同步,提高阅读速度。
第三,遇到不认识的字,不要停,可以跳过去
阅读并不需要理解每个字。有几个字不认识,不会影响阅读,可以跳过去,完全没问题,读几次就明白了。
03阅读的层次:为了兼顾阅读的广度与深度,阅读应该分层
阅读速度提高之后,并非所有的书都要同等对待,都要花费相同的时间来阅读。
阅读要分层,兼顾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吴军老师看来,书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可以浏览的书:用于扩大视野,你可以随便翻翻,大致了解一下内容的书
可以在感兴趣的地方做记号,看内容简介和目录,获取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信息。
二是需要细读或精读的书,要逐句读完
这类书,可以边读边划重点,还会对重点内容建索引,以便将来需要时可以找到。
三是需要典藏的书:需要深度、不断反复阅读
一种是参考书,时不时会用到;
另一种是要品读的书,大部分是经典名著。
阅读之所以分层,是因为这样可以兼顾知识面、知识完整性和深度。一个人通过阅读,就可以构建出自己的知识图谱。
如果所有的书都是泛泛地浏览,就难以深入一个专业,而分层阅读,可以大大拓展我们阅读的宽度,但在阅读过程中,也必须顾及深度,当你把一本书读透之后,可以用它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
二、写作的核心:表达自己,天天想写就写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写作。
在我们所知道的各种表达方式中,写作是最正式、最准确的,也是可以将信息和思想长期保持、留给后人的最珍贵的礼物。
所以,掌握写作技巧,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我认为吴军老师讲解“如何让文章更有魅力”的写作技巧,对我们的写作很有帮助,我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与感悟:
为了让我们的文章读起来更加出彩,我们务必学习好这五种写作技巧:
01学会设置悬念
悬念可以存在于任何文体中。此言一点不虚。
你可能会有疑问:悬念不是一般都在小说中出现吗?
其实,凡是吸引人的作品,都有一些悬念,包括科技论文。
吴军一直推崇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
这是一篇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篇幅一共不到一页半的A4纸,却提出悬念,又解开谜团。
论文一开始,他们就设了一个谜,让人马上就想知道谜底。然后,他们给读者排除了一些可能性,最后揭晓答案。为了使结论有说服力,他们还给出了补充证据。读完后,我不由得慨叹:大师就是大师啊。
比较常见的悬念有期望式悬念、突发式悬念等,因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去书中查看。
02有张有驰
一个好的叙事作品是有张有弛,悬念和平和的叙事交谈出现。有时可以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有时这要适当地舒缓情绪,让读者有喘息的机会,为了下一步的紧张做精力上准备。比如,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一个很好地范例。
书中主要人物有三十多个,如果一个个写会显得很松散,但如果作为一个整体来写,大家读起来又会很累。于是,作者施耐庵将全书分成了几个“十回”,比如
讲述林冲和鲁智深故事的“林十回”、“杨十回”“武十回”等。每个十回里都有高潮迭起的故事,但高潮过后,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让大家休息。
我们平常写文章,作报告也可以用上这个技巧,因为人很难集中精力超过五分钟,所以,当读者和听众的精神集中了五分钟之后,一定要让大家放松一下。
03管中窥豹
指的是通过一个细节、一个侧面,一个人物甚至是一件小事把全景讲清楚。比如,
电影《阿甘正传》和余华的小说《活着》,都是通过一个小人物,描绘了一个大时代。
04点睛之笔
一部优秀的作品,通常需要点睛之笔,可以起到升华主题之功效。比如,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可能大部分人已经背不下来了,但是它里面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家都记住了。
比如,警句名言,现在人们常说的“金句”,都有警示和激励的意味,能启发读者思考。
你如果想写出这样的点睛之笔,需要做到:
要善于总结文章的内容,最好用一句带有“标志性”的话把自己想要说的内容总结出来。
比如,
在《智能时代》中,作者吴军总结了一句话:“”未来社会首先受益的人可能只占人口的2%”,这句话一下子就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但这个结论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作者总结了过去三次工业革命得出来的。
05反讽手法
如果你想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是愤恨的心情,可以用反讽手法,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比如,
鲁迅先生所著《藤野先生》在其开头一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表达的正是厌恶至极的情感。“实在在标致极了”其实是一点也不标致。之所以称他们标致,是明显的讽刺。
当任何指斥的言词都不足以把愤怒之情表达的酣畅淋漓时,便化为反语成了讽刺,较之直言指责更为有力,表达的厌恶之情更为强烈。
这些写作技巧,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掌握,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你可以一次使用一个或两个,越用越熟练,到时便可以随意组合了。
三、结语:掌握阅读与写作两项技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阅读和写作是需要培养的技能,培养这些技能的目的,都是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吴军在《阅读与写作讲义》中,明确地讲述了他的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要表达语言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沟通工具,它更是诠释自我、历史、文明的一把钥匙。
阅读是理解、写作是表达。二者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在前半部分中,吴军曾说阅读理解是一种信息的转换,在这当中,如何理解文章深意,需要去解构作品的框架,分别从——结构、描写手法、比喻、用词用语、语气五项出发,犹如庖丁解牛一般,唯手熟尔。
而在写作版块中,作者也指出:写作的窍门同样在于叙述结构、修辞手法、用语考量、以及文字技巧等方面。
对比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找到二者的核心共通点,都需要更着重于内容本身。
其实,修辞也好,手法也好,都是是为了内容而服务的,而针对内容的练习,在写作时需要你拥有较强的观察力以及好奇心,在阅读中则需要把握住创作者的主旨或意义,并运用于自己的实践中去,这才是学习“大语文”的意义之所在。
希望大家通过“大语文”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人文素养,在工作与生活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END-
作者介绍:
百合悦读,情感领域创作者,热爱生活,专注读书,每天分享情感故事,读书感悟等,愿为您分忧解难,让您感受人世间的温暖与美好……欢迎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