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最初是没有“阅读’这个功能的,人天生就会说话, 儿童自然而然的就能学会口语,但儿童不能自然而然的学会阅读,和口语、视觉不一样,他不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文化技能,文字的出现才千年,比语言的起源要晚4万多年,语言已经形成了遗传基因,但文字语言还没有足够的进化时间形成遗传基因。
那么,没有遗传的阅读,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呢?阅读在我们大脑里面的运行机制是怎么样呢?
书籍:《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豆瓣:★★★☆☆7.3分26人评价阅读主题:「读书方法-阅读的原理」主题,第1本书作者简介:法国著名教育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国际公认的在阅读加工与数学认知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是法国科学院院士与梵蒂冈科学院院士。他撰写的《脑的阅读》一书获得法国最佳科普书籍奖,《数感》一书获得JeanRostand奖,并被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用作教材。
01
我的简评: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书读不进去?读书质量不高?读书的书记不住……
这些“阅读病’的清单往下可以列很长,时间长了也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笨”,正好碰见这本书的书名吸引力我,看到书名的时候在想,不是咱自己不上进“懒”的问题,会不会这些问题是“生理”“基因”上就出现了岔子,或者读书的习惯不符合认知科学,基于此翻阅此书。
书中说道 文字的出现不到年,而人类的进化则有多万年。从进化的过程来看,人类还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专门用来阅读的“工具”。我们之所以能够阅读,乃是借用了已经存在的部分神经回路,他将这一理论称为“神经元再利用”(neuronalrecycling)假说。
虽然是一本科普著作,翻译者也是专业人士,但是涉及到有很多的关于神经科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进化论的专业知识,虽然可以看到作者利用大量的图片想更加明白的说明研究成果,但是我个人感觉读起来还是有一些晦涩难懂。
我的推荐: ★ ★ ☆ ☆ ☆可浏览,不推荐阅读
03
概念收集:更新我的什么概念?
1)眼睛阅读的原理
我们从眼睛开始对书面文字进行加工。只有眼睛中央的一块称为中央凹的区域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让我们能看清小小的铅字。因此,我们的目光必须在书页上不断地扫视。目光停下来时,我们只能认出1~2个单词。而每一个单词又会被视网膜神经元分割成无数的片断,只有这些片断重新整合为一体时才能真正辨认出单词。我们的视觉系统会逐步地提取字形、音节、前缀、后缀和词根。最终,两条平行的加工通路开始运作:语音通路将字母转化为语音;而语义通路则从心理词典中提取词义。
所以,我们眼睛其实不是一台高清照相机,可以看到全局。更像是一把机关枪,看起来是扫射,但其实子弹也是一颗一颗打出去的。一次只能看清楚几个字,周围其他的字都是模糊的。
眼睛接收到的信号,是什么样的呢?不是一个一个的字,而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在最初的0.1秒的时间里,在大脑看来,一个汉字和一张人脸,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画面。要再过0.05秒,大脑才开始运作,把它转换。大脑是靠左半球上的一块皮层把视觉画面转变成大脑可以处理的信息。这块皮层区域其实很小。你可以把这个区域理解成一块图像识别芯片。这是人能阅读依靠的最重要的硬件基础。
那既然是芯片,必然就有速度和带宽的问题。要想提升阅读速度,就必须降低编码的难度。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越熟悉的概念,编码的难度就越低。所以,如果你想写没有阅读障碍的文章,其实不是写浅显的文章,很多人在上面有误区。你想要让你的文章没有阅读障碍,就要用熟悉的概念来写。有深度的文章,不见得一定要很难阅读。
说到这儿,你也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互联公司起名,为什么不是水果,就是动物?这是因为概念熟悉,降低大脑阅读的时候的编码难度嘛。
摘自《得到》,逻辑思维
2)阅读的多条通路
阅读依赖于平行的、甚至存在重复建设的多条通道,有一个比方,就是“精灵集会”。就是人的大脑里面,一群精灵坐在一个大会场里。舞台上每出现一个字,所有的精灵都紧张地盯着它看。比如当“甲方”的“甲”字出现的时候,负责对“甲”字进行编码的精灵就激动地大叫:“这是我!这是我!”但是现场很紧张嘛,也难免有认错的,比如旁边有一个精灵,是负责理由的“由”字的。“甲”和“由”长得有点像,所以它也激动了,它也喊,“这是我!这是我!”
但是现场有很多精灵啊,旁边就有精灵提醒他:“你认错了,我是负责读音的,你听,念的是甲,不是由。你安静待着吧!”就是经过这样大会堂的选举、竞争、大呼小叫,这个字就被识别出来了。
真实的过程当然比这个例子要复杂得多。比如你看到一个字“咬”,除了负责形状的精灵和负责读音的精灵之外,负责牙齿感觉的精灵也参与进来,负责痛觉的精灵也参与进来,因为你被咬过,疼过。一群精灵合起来把这个字领走。
你看,过去,我们总是把大脑理解成一条秩序井然的流水线,这边输入,那边输出。但实际上,大脑真实的运作,是一场混乱的大合唱。从眼睛接收视觉信号,到大脑识别文字,再到联想语音和语义,再到解决冲突,大脑里面是在不断开会、投票,每一步都很嘈杂。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阅读为什么要有读音的参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越多的帮手,精灵集会的秩序就越好,阅读识别文字的效率就高。
摘自《得到》,逻辑思维,比我自己说的明白,摘抄到这里。
3)儿童获得阅读能力
“学习阅读有千百种方式”的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阅读方面,他们的大脑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对阅读的限制与约束和学习顺序方面也大体相似。
阅读教育的目标就非常清晰了。我们必须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神经元层次结构,这样,儿童孩子就可以识别字母和字形并轻松进行语音转换了。大脑阅读的其他重要方面还包括掌握拼写、丰富词汇量、领会意义的细微差别以及感受文学的愉悦,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这关键性的一步。如果不教授儿童阅读的方法,一味渲染阅读的乐趣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不对书面单词进行语音解码,他们获得阅读能力的机会也将大大减少。
以儿童和文盲为对象的大量研究都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字形-音素转换彻底改变了儿童的脑及其语音加工的方式。我们必须明确地教授孩子如何通过阅读书面文字来实现这一转换。这一过程不会自然发生,而是必须通过后天的习得。只有经过多年对语音解码通路的训练,从字形到字义的直接阅读通路才能建立起来。
4)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人类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使得我们可以把视觉系统变为文字的识别工具。但只有当我们先天具备的大脑皮层能够将视觉字形、语音以及语义联系起来时,阅读才能够得以实现。所以阅读能力的硬件并没有进化,使我们后天训练得到的。孩子的视觉和言语中枢共同构成了一件精妙的装置,而教育通过再利用这些神经回路将其升级为更为专门化的熟练阅读装置。
04
价值思考:这本书对我有什么价值?
上周在“”读书方法的主题阅读中读了5本书后,发现阅读居然是一个“坑’很深也很复杂的话题,不能想着笼统读几本就能过去,有很多不同领域,目前接触的概念速读、拆书、阅读原理等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深坑,所以我在“读书方法”这个主题下面,开始一个小的话题“读书方法-阅读的原理”的主题阅读,这是这个小话题的第一本书。
05
背景知识:xxx
1)作者背景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是一位年轻有为、蜚声国际的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脑与认知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发现并证实了顶内沟(intraparietalsulcus)的数字认知功能。长期以来,他一直从事人类最复杂的高级认知活动——阅读、数学认知加工以及意识的研究,在《科学》、《自然》等世界著名刊物上发表了许多论文。本书是他在大量富有创造性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对人脑阅读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教育所进行的深入思考。
2)译者背景
周加仙博士,研究员。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算是关于“脑与学习”这方面在国内的一个专家,并且 翻译有多本关于人脑学习方面的译著,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深挖。
2)教育神经科学
对于人脑,我们充满好奇,人脑的复杂性使它成为一个谜,神秘往往会产生神话。
19世纪,德国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Gall曾经通过对囚徒的研究建立了颅像学理论,扬言自己可以通过触摸头颅,分辩这个人是罪恶还是诚实,擅长数学还是擅长文学。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脑的研究慢慢脱去了那层神秘的外衣,但是依然出现了一些“脑”的神话,比较典型的有“3岁时脑已经成形和决定了!”“大脑存在学习的关键期!”“人脑仅仅被开发了10%!”“我是‘左脑’人,她是‘右脑’人!”“男性的脑与女性的脑是不同的!”“睡觉时大脑也可以学习!”……于是早教广告“您已经错过了,难道您的孩子也要错过吗”“3岁决定人的一生”铺天盖地。
年,美国和欧盟分别提出“通过推动创新型神经技术开展大脑研究计划”和“人脑计划”,年日本启动了“脑智计划”。我国紧随其后提出“一体两翼”的中国脑计划,以脑认知或脑网络为“一体”,“两翼”则分别是类脑和脑疾病。
从目前各国已经启动的“脑计划”来看,美国更侧重于研发新型脑研究技术;欧盟则主攻以超级计算机技术来模拟脑功能;日本也推出过“脑计划”,主要是以狨猴为模型研究各种脑功能和脑疾病的原理。
我们正处在一个加速变化的时代。几年前社会还在讨论信息时代对人类的冲击,转眼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翩然而至。
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意义非凡的成果。通过解码大脑信号、实现脑机交互,我们可以让瘫痪的人重新站起来,也能通过控制机械手臂完成喝水等行为,还能通过舌头让盲人恢复视觉。
参考文献何帆,人类是怎样学会阅读的?:读《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FT中文网张志远,《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书摘,知乎xuwensheng,《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读书笔记,简书沈迪飞.对阅读源起的探讨:读《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等四部专著[J].新世纪图书馆刘徽,《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精粹品读《脑科学将如何颠覆学习领域?》,教育家杂志
06
我的读书笔记
以下是我摘抄书中原话,或者是与书交流时的体验。我咀嚼过的精神口粮,不一定适合你的胃口,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读完这篇笔记能够喜欢上阅读这件事~
第一章
我们如何阅读?
▽(摘抄)年前,文字系统才从西亚的新月沃土(FertileCrescent)地带诞生,而且拼音文字本身也只有年的历史。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时间跨度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形成专门的阅读神经回路。我们的大脑所建立的基因蓝图来自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祖先。也就是说,我们灵长类的脑原本只是为了适应非洲大草原的生活而设计的,而如今我们兴趣盎然地运用它来阅读纳博科夫(Nabokov)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进化中并不存在任何因素促使我们通过视觉来理解语言。
▲(评论)人天生就会听说,读写功能是经过教育后才学会的能力,人类发明了读写功能后才进入发展的哭诉通道,是不是读写相对来说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让我想起之前的文盲,可以不识字但是通过看戏、听评书还是能够知道三国、包青天这些历史故事,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摘抄)我们从眼睛开始对书面文字进行加工。只有眼睛中央的一块称为中央凹的区域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让我们能看清小小的铅字。因此,我们的目光必须在书页上不断地扫视。目光停下来时,我们只能认出1~2个单词。而每一个单词又会被视网膜神经元分割成无数的片断,只有这些片断重新整合为一体时才能真正辨认出单词。我们的视觉系统会逐步地提取字形、音节、前缀、后缀和词根。最终,两条平行的加工通路开始运作:语音通路将字母转化为语音;而语义通路则从心理词典中提取词义。
一个单词进入我们的视网膜时会被分割成千百万个视觉碎片,而每一个碎片都被不同的感光细胞所识别。由于这样的信息输入方式,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将碎片组合起来,使我们可以知道看到了哪些字母,还要找出这些字母出现的顺序,从而最终识别出这个单词。
正因为需要用中央凹去看文字,所以我们的目光在阅读的时候需要不断地移动。我们必须通过移动注视点,用视觉中最敏感的区域来“扫描”文本,因为只有这一区域的分辨率足够高,能够识别文字。然而,我们的目光并不是连续地在书页上移动。恰恰相反,目光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我们称之为眼跳(Saccade)。其实此刻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你的眼睛也正在做着每秒钟4~5次的跳动,不断地将新的信息输入你的中央凹。
我们的眼睛给阅读行为施加了很多限制。视觉感受器的结构决定了阅读时我们的目光必须每0.2~0.3秒就跳跃一次,这样才能够对整个书页进行扫描。而阅读也只不过是把一系列对单个词的“抓拍”,通过思维过程重新组合起来的过程。
只要文字还是一行行地写在纸上,我们通过注视来获取信息的方式就一定会减慢我们的阅读速度,形成一道不可跨跃的屏障。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看到那些声称可以让你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个单词的阅读法的广告时,就一定要持怀疑的态度了。
也许你会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决定我们阅读难易的因素是印刷字体的大小:小字比大字更难辨识。然而奇怪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字越大,所占据的视网膜空间面积就越大。因此,当我们用大字号印出一个单词时,单词就会被挤到视网膜的边缘,而这个区域不论字有多大,辨认起来都力不从心。易于辨认和难以辨认的两个因素几乎完全相互抵消,所以一个字体加大的单词和一个字体缩小的单词从视网膜感觉精度的角度来说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前提条件是这个单词不能太小,至少大于人眼中央凹所能精细分辨的极限。而对视觉减退的人来说,例如老年人,把字印大一点还是很有道理的。
▲(评论)逐字阅读是一个坏习惯,扫射文字才能快速阅读,停留下来对单个词语进行注视是没有意义,快速浏览,不断摄入新的视觉信息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摘抄)20个字母,事实上20个都已经多说了。我们每一次眼跳只能辨别出10~12个字母:注视点左侧的3~4个以及右侧的7~8个。在这个区域以外,我们基本上识别不出单词,而只能感知到有无空格。空格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单词长度的线索,从而帮助我们作好眼跳的准备,并确保我们的目光落到下一个单词的中心。至于我们从眼前的这个单词中到底能提取出多少信息,研究者们还存在着争议,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单词的前几个字母。
▲(评论)原来一目十行是错误的,只能是个形容词,一次只能看到3-5个汉字。
▽(摘抄)我们的眼睛给阅读行为施加了很多限制。视觉感受器的结构决定了阅读时我们的目光必须每0.2~0.3秒就跳跃一次,这样才能够对整个书页进行扫描。而阅读也只不过是把一系列对单个词的“抓拍”,通过思维过程重新组合起来的过程。有时,一些小的语法词,像“the”、“it”和“is”在阅读中可以跳过,但几乎所有名词和动词这样的内容词,我们都必须至少注视一次。
这些限制是我们视觉系统中固有的一部分,无法通过训练加以改善。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训练来优化眼动的模式,然而大多数每分钟能读~个单词的优秀阅读者,其眼动方式已经没有太大提升空间了。考虑到视网膜的构造,我们很可能没法提升阅读速度。
▲(评论)眼睛是通过“抓拍”来看文字,所以学会“跳读”就非常有必要,要学会抓关键词,在一断文字中关键句(主题)、关键词(名词、动词),在阅读时减少我们每一行所需的眼跳数量,不回头去看已经读过的词,在眼睛的生理极限内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摘抄)实验证明,单词的整体形状在阅读中并不起作用。我们之所以可以立刻识别出“words”、“WORDS”和“WoRdS”,是因为我们的视觉系统并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