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语言识别 >> 语言识别优势 >> 正文 >> 正文

荐书有想法却不会表达学会这六条法则,会议

来源:语言识别 时间:2023/6/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10万职场人的成长训练营△

这是认知文章第6期。

作者l老郑讲职场

怎么提高你的表达能力l字预计30分钟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

给下属布置工作,无论你重复很多少遍,他就是记不住,遇到具体工作忘得一干二净;

向领导汇报,你精心准备的演讲内容,领导总是get不到重点,甚至听得一脸懵逼;

做销售工作,跟客户讲半天,客户还是无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吸引不到他的注意;

与恋人聊天,一句话没有表达清楚,两个人理解不同,可能就引发了误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该如何避免产生这样的尴尬?

1

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在与人聊天时,领导开会时,老师上课时……大部分人倾听之时都在点头示意,但为什么真正听懂、正确执行的人少之又少?

发生这些情况根本原因在于:人们都掉进了“知识的诅咒”,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现象,这里的“知识”可以是信息、经验、技能等等。

知识的诅咒(TheCurseofKnowledge)是当你掌握了某种知识,你就难以想象没有它是怎样的状态,也可以说,当你的经验和别人不同时,别人向你传达一个“知识”时,你很难理解和认同。

“知识的诅咒”是一种主观的解释,而主观的解释是我们依据所处的情景和自身经验,使自己做出的判断看起来“合理化”。

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主观的解释通常是无意识的、自动的行为。就像看电影,我们都知道电影是每秒钟24张图片,而在我们感官看来,它就是流动的光影,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大脑是这样认为。

追根究底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是在以“录像模式”看世界,但同时人又不相信自己是在用“录像模式”看世界。因为既然是“录像模式”,那相同的事物,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应该是一样的,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

我们在做出判断和理解某件事时,常常忽略以往的经验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我们并不是以理性的、朴素的、纪实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这就是朴素实在论。

朴素实在论(Naiverealism):不是从理论上自觉地去认识和说明客观世界,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直观的、朴素的和自发的相信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宏观实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误解别人,因为我们使用了错误的经验和感知模型(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的一系列过程)。我们不了解自己的经验和感知模型的运作模式,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摄像机”:事实就摆在那里,我掌握了一切事实,这让我知道如何去判断别人。而眼睛、耳朵,各种感知都是会骗人的,就像记忆一样。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不一样,把自己的思想灌输进别人脑袋里绝非易事,那我们该如何打破这种“知识的诅咒”?

奇普.希思教授在《让创意更有粘性》中提出,我们可以让传播的信息更具有黏性,从而深入人心,达到目的!

2

表达为什么需要粘性?

作为新媒体运营工作者,每天的日常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来传递信息:品牌信息、产品信息、活动信息、公关信息……

如果搞不定“知识的诅咒”,那么我们传达出去的每一则信息,都会变得非常不可控,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想象一下,你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写出来一篇产品详情页,结果用户根本看不懂,即使看懂了也抓不住重点……

但是,如果你能用最简短的文字去传达出核心信息,并且让人印象深刻,你的工作效率是不是就会提高很多?

在《让创意更有黏性》中的“黏性”,指的就是创意与观点能让受众听懂、记住,并能对受众形成持久的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思想或行为。

这本书中有一个关于“偷肾”的故事:

“偷肾”的故事可能会在坊间流传无数版本,但无不具备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1)下了药的酒;

(2)盛满冰块的浴缸;

(3)你的肾被偷了。

尝试一下,当你读完这个故事,间隔一小时之后给朋友转述这则故事,但在讲之前不允许再回头重读一遍故事。很有可能,你会讲得近乎完美,甚至加上更加精彩的故事背景和情节,也许你会忘掉男主角去大西洋城是为了“跟客户进行重要面谈”这个背景,但你却能够记得所有关键要点。

“偷肾”为什么是一个具有“黏性”的故事?因为我们听得懂,记得住,之后还能再复述给别人,最终产生“病毒式”传播,而且通过不断复述给别人听,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感就会更加强烈,从而可能改变我们的一些行为——当陌生的美女邀约喝酒时会自然地联想到这则故事,内心的恐惧会让我们谨慎行动。

看到这你是不是恍然大悟:“病毒式传播”不就是我们在营销工作中想要的宣传效果,而故事所带来的影响与运营工作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营销不就是让产品信息进入顾客头脑,在需要时产生购买和消费行为吗?

在奇普.希思教授看来,所有像“偷肾”故事一样具有粘性的故事都具有很多相似的特性:极其意外的结果(只为喝两杯酒,结果肾不成双);众多具体的细节(盛满冰块的浴缸、背部下面伸出的古怪管子);触发情感的反射(恐惧、厌恶和怀疑)。

创意终获成功的案例虽然包罗万象,但大多体现出相同的主题和特性。具有黏性的创意,往往也具有某些关键特征,虽然黏性创意并没有“公式”可言,但这些共同特性使之更容易获得成功。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与人交流传达信息之时怎么做到这样的黏性?作者在仔细研究了数百条具有黏性的创意之后提出了六大原则,值得我们借鉴一番。

3

如何让沟通更高效?

1、简单:突出重点内容

具体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简单的信息,比复杂的信息穿透力往往更强。比如写产品文案,集中火力描述一个核心卖点,比同时表述多个卖点,更容易获得用户注意。

但是,有时候我们习惯用很多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生怕说少了对方不明白,那么如何在信息尽可能短的情况下,让表述尽可能地准确呢?针对这个问题,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基膜(人们已经知道并熟悉的事物)。

我们在信息中有效利用基膜,可以极大地提升单位文字中的信息浓度。比如,我们想要向一个没吃过“西柚”的人描述这种水果,可以这么说:“西柚是一种小型的柚子,形似柚子,但皮薄且软”。在这段描述中,就利用了大家认知中的“柚子”基膜。用户知道柚子长什么样,就基本能知道西柚长什么样了。

所以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就需要注重轻重有序,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并且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表达。

“我跟他们讲的时候大家都在点头,但却总没有人照着去做。”再遇到这种情形时,我们可以把信息变得更简单,用具体的语言,运用别人已有的知识,让自己所表述的目标更明确,或者运用具体、真实生活中的例子。

2、意外:能够一直吸引别人

如何在叙述过程中维持对方的兴趣?我们可以打破人们的期待,违反常有的认知。例如,“骑车时请带好头盔,不然可能会被开宝马的同学认出来”用作安全警示语,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利用对方的惊讶来提升警觉性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