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简史: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以下简称《法律简史》)的撰写出版,用作者桑本谦的话来说,“最初只是打算兑现一个承诺”。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桑本谦上课时“从不灌水”,却还是无法在规定的课时里把想讲的东西讲完。末了,他只好哄着学生们说:“将来我会写本书!”
“套话”说多了,也就变成了承诺。写着写着,桑本谦的“野心”也变大了,不仅希望吸引更多的读者,还希望讨论更多的法律与生活话题。
「消除学习障碍和认知局限」
上书房:您在海洋大学教法律,是不是主要讲授国际法、海洋法?
桑本谦:这多少有点误会。其实全国各大高校的法学院课程设置都差不多,因为教育部有统一的要求。无论在海洋大学、地质大学、交通大学,还是在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的基本教育目标应该说都是培养专业法律人。
基本目标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特色。某一所法学院可能会基于所在学校的专业优势,向某些特定法律领域倾斜,这也属正常。
上书房: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您的这本新书,对宪法似乎谈得不多?
桑本谦:确实,《法律简史》没有多少内容直接讨论宪法,这有点遗憾。第4章粗略呈现了关于国家起源的生态学理论,涉及军事、疆域以及国家统治策略等问题。原计划会接续讨论国家政治制度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演化,可以说与宪法挂钩。但由于种种原因,当然主要是我自己没有思考成熟,就忍痛割爱了。如果未来有机会再出修订版,我会首先考虑补充这部分内容。
在写作这本新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感觉:写作不同于讲课。讲课可以偶尔打个“马虎眼”,话错了不过随风而逝,但写作就严格得多,要把道理想通透才能落笔。毕竟,一成白纸黑字,就覆水难收了。
不过,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通透,再清晰的理论视野也消除不了所有的“马赛克”。没有哪个问题可以被彻底终结,而且一个问题讲清了,另一个问题又会冒出来,问题连着问题,问题套着问题,永无穷尽。
况且我也不算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因而《法律简史》的写作风格有点意识流,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从合同法切换到侵权责任法不过是寻常操作,中间再穿插一段程序法,论题也不违和,只要能归结到一个逻辑之下。看似没有章法,但希望有助于抹除传统法学的思想钢印,深化人们对法律的全面理解。
上书房:从国际法、海洋法到宪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现代法学为何会设置如此多的门类?
桑本谦:把不同法律领域割裂开来,自然有各种好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方便学习。人们认知的过程是高度模块化的,通常要先学习部分、再学习整体。部门法提供了一种现成的知识编码,它是个框架,可以把不同的知识点分装在不同的篮子里,然后贴上不同的标签,既方便谋篇布局,又方便知识检索。
当然,学科分立也有代价,分立会固化为割据,制造学科壁垒,容易让学习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不对的,不应当让学科壁垒成为封闭思考的牢笼。
另外,还有些法律人倾向于把法律看作一个独特的行业,把法学看作一个自治的学科。这既不明智,又很危险。法律人应该做的是把法律和其他领域联结起来,将自己的认知融入人类文明的知识洪流之中。
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法律就是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割据思维往往把简单问题想象得很复杂,联结思维却经常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法律简史》试图为学习法律的人提供另一种路径,以时间上的演化顺序来替代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以消除学科割据带来的学习障碍和认知局限,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解决一个问题、长一个见识」
上书房:听说您给海洋大学法学院起草过一条院训,叫“行有度,思无涯”?
桑本谦:年秋,中国海洋大学调整建制,法学院从法政学院分立出来。我们设计了院徽,还想再搞一条院训。我当时想到的就是“行有度,思无涯”——思想可以没有边界,但做事必须有分寸。
什么是分寸?用自然语言来描述,就是折中妥协、不偏不倚,做事既不欠火候,也不做过头。拿法律来说,它就常常要在稳定与变化、保守与创新之间把握分寸,既迎合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需要,又控制法律变革的速度和幅度,以避免断裂性调整。
此外,法律还要在精确性和简洁性之间寻求均衡。只要法律以规则的形式来表达,僵硬和笼统就是不可避免的缺陷。柏拉图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设想了一个理想状态,让睿智的哲学家当国王,然后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个别性的命令取代一般性的规则。
就法律职业、法律决策来说,经常要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求妥协,或者在许多相互矛盾的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所以,法律人的分寸感确实要比想象力更重要。
不过,这条院训后面还是被我放弃了。开玩笑说,放弃这条院训本身就说明做事的分寸感。
上书房:只靠在法学院学到的知识,能胜任实际的法律工作吗?
桑本谦:没有任何一种学院教育能够替代实践中的经验积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法律这个行业更是如此。法律是一个复杂、高维的行业。法律人总要面对陌生领域的案件和事件,因而需要终身学习。人类最精微的思想也许是无言的,因此法律人还需掌握一些无法诉诸语言的知识、技能,做到解决一个问题、长一个见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大学里学习理论知识不重要。理论能够帮助法律人整理和压缩知识。学习一种好的理论,不仅是整理知识的过程,还是整理头脑的过程。把自己的头脑整理好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学识渊博,却不见得有多高的认知水平。如果满脑子的知识只是一盘散沙,那和满脑子八卦也没什么区别。知识不见得产生力量,只有组织良好的知识才会产生力量。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组织形态,或叫“知识熵”——它可以表示知识在大脑里的有序程度。
学习不仅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让知识实现熵减的过程。《法律简史》讨论的诸多问题,就是想为法律人准备一些磨石,让大家在这些磨石上磨砺自己的思想。
读完这本书,法律还是那个法律,但它的面孔会变,它会冲着你笑;而你可能也会变,头脑会更清醒,眼睛里会闪耀出不一样的智慧之光。
上书房:在新书中,您感谢了很多法律人。透过与他们的交往,可以看到怎样的智慧之光?
桑本谦:《法律简史》的写作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我在后记里特别致谢了两位学术伙伴,还致谢了两位职业法律人。我和他们有相当密切的交流,从中受益良多。
我需要致谢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的葛岩老师、李学尧教授以及江西财经大学的杨昂副教授,他们在阅读部分书稿之后都提出过非常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苏力教授和谢晖老师都曾给予我重要的鼓励,苏力老师还提醒我“不要把道理讲得太密”。我还要致谢曾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成凡教授,我经常和他深夜聊天,他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些法律人的学术观点各异、闪光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确切说是美德——对知识的真诚、对异见的包容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强烈好奇。
「保留足够的“法律冗余”」
上书房:新书的副题叫“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越是复杂的问题越需要简单法则,何以成为深层逻辑之一?
桑本谦:卢梭曾经感慨,要为人类制定法律,简直需要神明。实际上,法律是演化的,有剧烈的变化,也有相对的稳定,没有最优,只有更优。最古老的法律源头一定是非常简单的。复杂只是表象,法律的深层逻辑依然十分简单。
演化的精髓就在于把复杂的决策在时间轴上分解,分解成一个个的小步骤,每个步骤所承担的计算量都很小。比如,登山运动员要计算出一条最短路径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一旦借助演化就容易多了。通常情况下,它只需遵循一个简单的法则:保证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上坡路。
上书房:书中还提到了“法律上的冗余”。这样一个相对专业、相对现代的概念,为何会在一部名为《法律简史》的专著中用较大篇幅介绍、阐释?
桑本谦:“冗余”本是一个工程学概念,是指出于系统安全可靠的考虑而重复配置一些关键的部件和设施,以应对偶然发生的事故。冗余不是浪费,而是必要的余地、缓冲或防火墙。与重大风险擦肩而过仍是一种冒险,更稳妥的做法是与风险保持一段合理距离。
“过正”和“取乎其上”都属于冗余的范畴。当群体行为系统性偏离最优均衡点而需要矫枉时,也应该保留足够的冗余对冲系统性的“枉行”或“取乎其下”。
《法律简史》第2章和第7章都讲到了“法律上的冗余”,但浅议辄止,未尽的讨论实在太多了。
比如,禁止虐待动物的立法倡议就隐含了保留冗余的逻辑。如果一个人以残忍的方式虐待动物或以杀戮为乐,那么这个人是很危险的,比其他人更有可能以残忍的方式虐待同类。为了保护人类自身,法律的防火墙就有必要前移到动物世界。禁止虐待动物作为一个缓冲地带,这就是保留冗余。
换言之,法律不仅要惩治虐待人类的罪恶行为,还要设法遏制人性中的残忍。
上书房:所以我们常讲,法律是社会秩序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桑本谦:追究法律责任,只是阻止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包括消除贫困、普及教育、促进就业、鼓励婚育在内的公共政策,都是需要加固的防火墙。
加固防火墙或者说设置缓冲区,在工程学上都叫作增加冗余。尽管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的成本较高,但在高风险行业仍然应用广泛。
比如,银行的数据有多个备份,飞机上有备用的发动机,汽车上也有备用的轮胎,甚至我们人体都长了两个肾。备份、备胎或者说备用品在正常情况下派不上用场,但生活中难免会有意外发生。就像核电站的燃料棒被封闭在一个特殊合金制造的压力器之中,外面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一层厚重的安全壳。这层安全壳基本用不着,但不能没有。
法院的错判也是一种事故,法律之所以设置上诉程序和再审程序,就是为避免错判而多上几道保险。人命关天,死刑案件更须慎重,所以在常规程序之外另增一个死刑核准程序。
对于防范交易事故而言,合约是第一道防火墙,合同法则是第二道防火墙。一旦交易双方约定不明或合约出现遗漏,法定的条款就被法院视为双方默认的约定,以补充或修正不完善的合约。正如同对于解决纠纷而言,协商是第一道防火墙,诉讼是第二道防火墙。
「“法力”不是无边的」
上书房:前些日子,一部普法电视剧被指翻拍了一众热门案件,引发网络舆论热议。从您的教学研究和写作积累来看,有哪些经典案件值得总结乃至反思?
桑本谦: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拍摄起来是很不容易的,简直就像走钢丝。能够引发热议,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的知法、懂法、守法程度这些年来上了很大的台阶。
过去十几年里,我以热点案例为素材写过不少文章,先后讨论过许霆案、梁丽案、彭宇案、于欢案、快播案、钓鱼执法案、江母索赔案等。这些案件都很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