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语言识别 >> 语言识别发展 >> 正文 >> 正文

也许是2021最强100WAohiMag

来源:语言识别 时间:2023/7/23

今年,是W充电器爆发的一年。

6月份我做了一期W的横评,当时几乎把市面上的W充电器都买回来测试了一遍。

基本都是4接口设计,当时征拓、倍思、闪极算是其中体积比较小的了。

转眼来到了21年末,Aohi上了一款双口W,刷新了功率密度的上限,应该是目前市面上最小的一款。

所以Aohi的宣传语,是「饼干大小,性能爆表」。

今天就来详细聊一下,这款可能是目前市售最小的W充电器,各方面表现怎么样。

外观和设计

Aohi这次依然是维持了MagCube系列的设计语言,一些标志性的元素都保留了下来。

比如正面的钻石微雕工艺,这是Aohi非常有辨识度的设计特质。

仔细看一下,呈钻石排列的微雕工艺处理也挺细致,没有出现毛刺和不平整的地方。

顶端是指示灯,USB内舌做成了黄色。

侧面是Aohi的字样Logo。

另外一侧印有「WGaN+」的字样,这也是因为采用了第三代半导体材质,使充电器体积更小、功率更大且有效降低热量。

芯片是采用了Apple同厂的PI芯片,这也是高端充电器目前应有的特质。

可折叠插脚设计,输出规格如下:

5V/3A、9V/3A、12V/3A、15V/3A、20V/5A,PPS3.3V-21V/5A,WMax。

标志性的三色Led指示灯,蓝灯代表正常充电、黄灯代表快充、绿灯代表微电流充电。不用再找功率表,当前设备的充电状态一目了然。

至此,Aohi的产品线覆盖了20W、30W、65W、W的功率区间,基本涵盖了目前主流的充电档位。

ID设计风格也保持了一致,放在一起看是不是很和谐。

不过钻石微雕的设计ID,我还是觉得小一些的更具精致感。

而且白色版本我个人也非常喜欢,颜值和大小都属于行业内天花板的存在,可惜只能在20W上见到。

到底有多小?

这次Aohi算是颠覆了我对W充电器的认知,目前市面主流的充电器如下图大小。

Aohi这次把体积进一步缩减,和iPhone13Pro对比下大小,占地面积还没有手机一半大。

我计算了一下功率密度,做了一张图。

(功率密度单位是W/cm,每立方厘米的瓦数越大,就代表功率密度越高。可以直观对比出相同功率下,不同充电器的体积大小)

可以看到Aohi的功率密度,已经达到了0.86W/cm,应该就是目前在售最小的W充电器了。之前表现最好的征拓,也只是0.74W/cm。(表里为闪极一代数据)

拿出来几个我常用的W对比一下,左起依次是Aohi、征拓、闪极二代和倍思。

换几个角度看一下,Aohi虽然高度和征拓闪极基本一致,但会短了不少。

叠放在一起,差距看着更直观一些。

重量结合之前的数据,再对比一下。

Aohi重量为g,虽然相比最重的闪极要轻,但还是比倍思、MOMAX、征拓等略重。

而且Aohi体积很小,因为压强中心的关系,拿在手里的重量感是比较明显的。

这就比如今年iPhone13Pro虽然比Max小,但较大的重量反而手感不如ProMax。不过充电器上其实也无所谓,毕竟没人天天把充电器拿在手里。

对比一下MacBookPro款的W充电器,可以看到Aohi的体积小了非常多。

协议测试

C1/C2支持协议与PD档位完全一致,也就是支持盲插W。

协议:Apple2.4A、三星5V/2A、QC3.0/2.0、QC4+、DCP1.5A。

PD档位:5V/3A、9V/3A、12V/3A、15V/3A、20V/5A,另外支持5A的PPS好评。

那有人要说了,又不支持私有协议。那你也说了是「私有协议」,这是厂家拿来赚钱和恶心人的。当然有些小厂采用了破解的方案,但会有法务风险和稳定性问题。

所以像Aohi这种大厂,不支持私有协议完全是正常的做法。

额外支持的5APPS,今年开始不少安卓厂家都良心发现兼容了PPS,所以很多机器可以有着更大的功率支持。

性能测试

先用负载看一下,摸到W峰值功率没有问题。

C1接入MacBookPro,功率为93W,基本跑满了设备需求。

C2接入,同样为93.26W,也就是C1/C2支持盲插W。

接入MacBookProM1,功率为57W,也基本跑满了设备额定输入。

小电流设备也能正常识别,比如AirPodsPro。

多口分配模式

双口满载,输出模式分配为65W+30W。

我之前就说过,现在的W充电器绝大部分都采用了4口。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需要这么多接口,所以Aohi这次算是打破常规,给了一个新选择。

结合我之前做的这张汇总,可以看到这些品牌的C1+C2输出基本就是65W+30Wor60W+45W。

那么回到使用上来讲,其实就是可以满足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iPad/iPhone的满速充电。

21款MacBookPro用MagSafe是W充电,但C口的话依然是W。因为M1芯片功耗低的变态,所以我日常基本都是65W供电规格在用。

稳定性和发热测试

W满载半个小时,可以看到电流电压曲线都很稳定,几乎没有什么波动。

北方冬季室温15°C左右,满载W半小时输出,热成像仪测试发热。

正面最热50.9°C、侧面最热46.1°C、顶部为50.9°C。

这个发热是什么水平呢,附上一张我之前做的发热情况。因为当时是北方夏天室温26°C测试所得,所以这里仅做下参考。

不严谨大致对比一下,Aohi这么小的体积下,能把发热控制到这个水平,已经属于表现出色了。

总结

有人可能会说,Aohi你这就是为了小而小,你比人家四口的少了两个接口呢。

但这个事情我觉得是这样,首先很多时候我们是不需要四口输出的,但是需要W的输出规格。

那以前我们只能选择四口W,去为额外的两个接口买单体积。那现在Aohi的双C方案,把这个问题就解决掉了。

在不需要四口的使用场景,我们完全可以带着更小的AohiW出门。

双C,可以提供65W+30W的输出,满足一台电脑+iPad/iPhone足够用了。

当然了,如果你只想带一个充电器但设备又多,那四口仍然是更好的选择。

但我日常差旅,四口2C2A或者3C1A也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会选择带一个AohiW+30Wor45W双C。

毕竟我并不想为了用不到的A口,来额外带一个大块头的W。

说回Aohi这个MagCube本身。

体积非常小,很惊艳;

发热控制目前看不错,但我测试环境是北方冬季15°C室温,夏天要继续观察;

输出性能和稳定性没问题,5A的PPS好评。

但唯一的短板,我觉得就是重量。虽然g不算最沉的,但因为它非常小,压强的缘故拿在手里你会有明显的分量感。

综上,我觉得如果双C符合你的需求,那这就是今年综合表现最好的W。毕竟在我的理解里,体积就是正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370.html